5月23日,华州皮影艺人刘华(右)在华州国际皮影艺术馆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新华网西安5月26日电(记者孙波、梁娟、姚友明)平均年龄超过75周岁的5名中国老人,操纵包括人声在内的18种以上的乐器以及多个皮影,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的剧场里为大家献艺。这个皮影表演团队,已经在一起合作搭档了20多年的时间。
“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76岁的皮影艺人吕崇德唱腔时而婉转哀怨,时而又雷霆万钧。唱念做打间,他熟稔地运用着生旦净末丑的唱腔一人分饰多角,将一则千余年前的唐朝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民俗专家刘高潮介绍,皮影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成为一种戏曲表演形式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公元十三世纪初,中国影戏开始传播到南亚、阿拉伯地区。2008年,华州区被命名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2011年,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华州皮影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融合。华州皮影经过刮、磨、洗、刻、染、缀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一件成品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雕刻采用“推皮走刀法”,刀不动,来回推动牛皮,皮影刀口圆润、线条流畅齐整。
表演方面,华州皮影团一般只有5人组成,前声是指挥和主唱,签手负责在屏幕后操作展示皮影,此外,还有上档、后槽以及下档等角色。“传统的华州皮影少一人演不了,多一人用不到。”刘高潮说,千百年来华州皮影戏以其造型丰富优美,雕刻细腻多变,染彩绚丽厚重,唱腔动听委婉而兴盛不衰。
想要学习华州皮影戏并非易事。吕崇德介绍说,学徒首先就是要学会操月琴、打手锣、边鼓,仅月琴一种乐器,就要学习三年左右的时间。一般的皮影学员都是按照前声来培养的,前声这一位置要掌握男女老少的不同唱腔,背诵大段大段的剧本和对白,所以淘汰率很高。
“皮影表演难学,收入不高,吸引不了年轻人。我们都老了,现在最大愿望就是要多培养一些非遗传承人,也希望年轻人的加入,不断创新剧本和表演形式,将这些绝活世代传下去。”77岁的签手刘华说。
5月23日,皮影艺人在华州国际皮影艺术馆表演华州皮影。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创新是传统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作为华州皮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之一,今年51岁的薛宏权目前正带领一帮年轻人创作大型多媒体皮影舞台剧《哪吒传奇》,并将在少华山景区开启旅游演艺。“这部戏将利用声光电等数字灯光、激光投影等新技术,将孝道、扫黑除恶等内容贯穿其中,在舞台两侧安装大屏显示皮影戏后台操作,让观众从台前幕后全面了解皮影表演的神秘过程。希望新技术新形式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薛宏权说。
薛宏权14岁开始学艺,经过37年的坚守和探索,他逐渐摸索出一套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传统华州皮影的新方法。皮影制作方面,他更注重皮影观赏价值的挖掘和展现,引入工笔画的手法,开发出了皮影摆件、挂件、首饰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越来越多应用于装饰、装修等领域,每年的销售总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皮影元素从台前幕后的方寸之地,更多步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在皮影戏剧目内容编排上,薛宏权更注重大胆创新。皮影以正面示人跳芭蕾舞、皮影还原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舞步……薛宏权说:“要想把非遗传承下去,必须要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喜欢、认可和接受。”
华州宏权影子坊皮影制作工人方淑玲为皮影上色。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创新让非遗“活”起来。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非遗“华州皮影”也为当地年轻人创造了就业岗位。31岁的聋哑人马浩在薛宏权的影子坊雕刻皮影,媳妇给皮影染色,两个人每月收入8000多元。
近年来,陕西汪氏皮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将皮影戏朝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包括与各大美术院校合作创作现代艺术作品,参与影视剧拍摄。公司还与一些国际品牌达成跨界合作,将中国传统的皮影元素应用到它们的品牌设计、橱窗设计上。
每年演出近300场,这对吕崇德所在的高龄老汉演出团来说任务繁重,可他甘之如饴。现如今他已经去过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介绍说,经过几年的培育及保护,华州皮影已成为华州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2018年底,全区相关从业人员千余人,有20余个相关企业,年产值总计达3000万元。
“只要我的身体允许,只要我还能唱,我就想一直把皮影戏演下去。没办法,我对它是太爱了!”吕崇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