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记者 百川摄
唐朝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各国的移民客居长安,或经商,或留学,或朝拜,或访友,或学艺,形成了人种的大交流和文化的大交流。异国的文化随着人种的交流而涌入胸襟开阔的大唐都城,许多异域的乐器也成为长安城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各类宴舞中助兴的工具。诗人李颀在《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造型新颖浪漫,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该俑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姓名: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年龄:1300余岁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59年
籍贯: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
出生时间:盛唐时期开元盛世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1 出土之谜
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陕西古代文明陈列”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荣获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文物精品频频登上央视舞台,出现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鎏金铜蚕、杜虎符、银香囊……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走入大众视野。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第四展厅,陈列着一组由唐三彩精品文物组成的骆驼队伍,向观众展示着昔日丝绸之路的故事。在驼队的最前面,有一件骆驼俑,驼背上载着一个“庞大”的乐队,乐队人物造型惟妙惟肖,这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1957年,在西安市西郊一号唐墓中出土了一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墓主人鲜于廉,出身军伍,死时官至将军、上柱国。这件骆驼载乐俑的驼峰平台上有乐手四个,舞俑一个,多为深目高鼻的胡人。载乐俑以胡乐、胡舞的新颖题材,三彩釉的鲜明色调引起轰动。1959年6月下旬,由西安市西郊中堡村一座普通的唐墓中,又出土了一批唐三彩,其中同样有一件骆驼载乐俑,也就是我向你介绍的这件,其形体虽不如一号墓出土者高大,但所载舞乐俑多达八人,不仅阵容庞大,而且乐器齐全,有助于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尤其是在西域舞乐对内地的影响方面,加深了了解。这就是收藏在我们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五星级讲解员,郭玮璐对记者说。
根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资料显示,虽然在地下埋了1300多年,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当时西安市要进行基础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文物所在的唐墓。所幸的是除了受到淤土扰动外,墓室里的器物保存较为完整。经过考古人员的抢救性发掘,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重新面世。”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晏新志对记者说。
1960年的考古发掘简报。 记者 百川摄
2 出生之谜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档案室里,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骆驼载乐俑的考古发掘简报,这份出自1960年的考古发掘简报纸质已经发黄变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为记者打开了这份简报。简报中记述了骆驼载乐俑的出土情况,显示的出土时间是1959年。
跟随郭玮璐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四号展厅,记者看到一件造型独特的唐三彩吸引着诸多游人驻足观赏,这便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这件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背上放置一平台,七个男乐俑围着圈坐在平台边沿上演奏,在中间唱歌的女子,梳着唐朝妇女典型的发型,身穿高束腰的长裙,站在乐队中间婉转歌唱。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活,骆驼显得沉稳有加,踏着乐步徐徐行进。
一般人坐在高高的骆驼背上都有点心惊肉跳,而这七个人却围着圈坐在平台边沿上演奏,个个神态坦然,全神贯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那位唱歌的女子,造型线条流畅,头向上扬,右臂动作优美,神态优雅、自信,骆驼在走,她却站在乐队中间婉转歌唱。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从汉朝到唐朝,见证了这条道路由开创走向繁荣。特别是到了唐朝,丝路贸易达到鼎盛,随之而来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就是有力的例证,它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贺达炘对记者说。
陶瓷业在唐朝时期有重要发展,主要是陶瓷技术突飞猛进,除了“南青北白”瓷业之外,三彩陶器在唐代烧造达到顶峰,创造了浓艳瑰丽的唐代艺术风格。三彩陶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具,制造时入窑两次,先烧釉。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呈玻璃状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
3 造型之谜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通高56.2厘米,长41厘米,骆驼高48.5厘米。这一形象逼真、色彩艳丽的三彩俑之所以成了绝唱,得益于三个方面:其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丝路上商贸、文化、音乐等领域的兴盛与交流场景;其二,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民族间文化、音乐融合的真实画卷,对研究盛唐音乐、歌舞、文化交流参考价值重大;其三是器物构思精巧、造型夸张,充满着艺术的想象和浪漫的气息。”贺达炘说。
西安市出土的大量唐代表现乐舞艺术的陶俑与众多的文献资料一起,为人们再现了当时震撼人心的乐舞之声。它穿越时空,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
“从作品上看,乐俑所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胡乐,而舞乐者均是穿着汉人衣冠。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特点,指出这组舞乐俑的形象有别于胡舞,应是盛行于开元、天宝时的‘胡部新声’。‘胡部新声’传自少数民族地区。在唐代,西域的西凉、高昌、龟兹、疏勒等地民族音乐已十分成熟,经改造传入长安后,受到人们喜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升胡部于堂上’,后又专门下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胡部新声’在长安风靡一时。”郭玮璐说。
听着讲解员的讲述,记者脑海中不由得产生出一幅景象:骆驼引颈长嘶,舌尖上卷,四腿强劲有力,承载了八个鲜活生动的人物,烂漫、夸张,他们和谐自然、仪态万千、沉醉其中、入情入景,他们在漫漫丝路上用歌舞排遣寂寞的同时,见证着大漠丝路的繁华,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点滴,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盛世长安那辉煌的气象。
大漠、夕阳、驼铃、行囊,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西北,涉足于漫长的古丝路。旅人、商人、归人不知疲惫,不觉枯燥,只因那丝竹之乐使人意动神飞。
根据贺达炘介绍,三彩骆驼载乐俑所示七种乐器中的琵琶、箜篌等都由西域传来,成为西域音乐东渐的有力证明。西域音乐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原,在隋、唐长安城里受到各阶层的喜爱,成为唐代的流行音乐,并与传统的“雅乐”“古乐”相融合,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西域乐器也“洛阳纸贵”、备受推崇。
4 身世之谜
胡人带来的不仅是贸易,还有文化的融合。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经过上百年的发展,长安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那时长安不仅输出了各种精美的商品,也引起了西域、中亚、西亚诸国民众的无限向往,以致各国商人、工匠、艺人各色人等纷至沓来。其中,给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胡人在古代丝路文化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各国纷纷遣使者来唐,进入长安,盛况空前,“万国来朝岁,千年觐圣君”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真实写照。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认为,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到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唐朝境内人文荟萃,奇货云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居在大唐的首都——长安,热情高涨,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长安是亚洲所有民族的汇聚地:回鹘人、吐蕃人、粟特人、迦湿弥罗人、波斯人、印度人、僧伽罗人等。”
这些来自西域各国或更远地方的人们,唐人统称为胡人。他们遍布各个阶层、从事着各种职业,实实在在地融进了长安人的日常生活中。按照职业的不同,他们通常分为胡商、胡姬、胡僧、胡人艺术家几类。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所表现的正是当时的胡人艺术家们,他们多数拥有专业技能,来到长安主要从事音乐、舞蹈、演唱、杂技等艺术活动,为长安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新气象。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吾国中古杰出之乐工亦多为西域胡种。”
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欣赏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记者 杜玮摄
5 价值巨大
“作为唯一一件国宝级唐三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在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对记者说。
据强跃介绍,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作为三彩陶器中的无价之宝,多次在国内重大文物展览活动中登场亮相。“2017年以来,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就先后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众多当地观众前往观看。外地观众在看到这件工艺精湛、神韵独特的文物时,交口称赞,很多人表示来西安一定要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可以说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作为我们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陕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强跃说。
在强跃看来,博物馆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更是文化自信的引领者。他说:“以我们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自1991年建馆后就一直参与国家对外交流活动,目前已在全世界49个国家的100多座城市进行了文物展览。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原创性展览、引进国内外高质量展览及推出原创展览国内巡展等,数量达到160多次,多次荣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这在国内博物馆界首屈一指。通过这些展览,让各国人民了解了我们的祖先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彰显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记者 郭青 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