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飞飞展示自己做的“剪纸婚纱”
临潼有位手艺人,她从7岁开始学习剪纸,40年来,剪出近万幅作品。剪纸,也成了她的毕生之爱,乐在其中。她就是剪纸艺人郭飞飞。
小小年纪就成了当地“剪纸名人”
郭飞飞是陕北人,从小就是个巧手姑娘。外婆和妈妈都是村上的剪纸能人,受她们的影响,郭飞飞7岁时就开始学剪纸。“那时候,谁家有喜事需要窗花,或是逢年过节时,我都会乐呵呵地剪上几对窗花、‘喜’字送给别人。”郭飞飞说,给别人送的剪纸都是自己贴钱买的红纸,送完了还怕别人贴不好,经常都是剪完后又帮忙贴好。
慢慢地,郭飞飞对剪纸越来越着迷。父母长辈给的压岁钱和零花钱都被她攒下来,用来买红纸。只要看到谁家的窗户上有好看的剪纸图案,她就趴在别人的窗户下,用笔描画在本子上,回家慢慢研究。研究得多了,她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
在学校上课时,郭飞飞也拿着剪刀偷着剪纸。她往“喜”字上增添新花样,一只喜鹊、一朵梅花、一条鱼……一个个小元素都被她加入进来。一天上课,郭飞飞剪纸时被老师发现,就把她带到办公室。老师看着她的“喜”字剪得很好,非但没有生气,还鼓励她坚持,“老师说我很有天赋,但天赋也需要文化支撑,不能影响上课。”郭飞飞说。
有了老师的鼓励,郭飞飞更来劲了。除了“喜”字,她还琢磨着较复杂的梅、兰、竹、菊,甚至是十二生肖、人物、山水画。小小年纪的郭飞飞很快就成了当地的“剪纸小名人”。上初中时,她创作的剪纸作品还获奖登上了当地的报纸。
长大后,郭飞飞远嫁临潼。这些年,不管是为了生计在外工作还是为了家庭照顾孩子,她一直都没有放下手中的剪刀。一有空,她就拿出红纸和剪刀,动手剪起来,一剪就是五六个小时。
“剪纸是传统文化与精神创造的融合”
刚开始学习剪纸时,郭飞飞的父母帮她画图样,指导她练习。作品质量有了提高后,父母就鼓励她走出去参展比赛。路费、住宿、参展比赛的费用对当时郭飞飞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即便这样,父母也总是毫无怨言地把家里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带她到全国各地跑。
郭飞飞的兄弟姐妹都从事与美术、设计相关的工作。每次她剪纸时遇到设计难题,兄弟姐妹们不管多忙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她探讨,全力支持她的剪纸创作。郭飞飞说,“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坚持到现在。”
郭飞飞的剪纸工艺多采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的方式构成形象。临潼的石榴、十二生肖、剪纸披肩……原本普普通通的红纸在她的手上,变成各种镂空图案,传递出浓浓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气息。
“过年过节时,人们都喜欢在门窗上贴一些窗花剪纸。”郭飞飞说,早些年喜欢并愿意做剪纸的人很多,现如今愿意做这些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大多在商店买些机器制作的贴画。在她看来,剪纸有剪纸的语言,“剪纸是传统文化与精神创造的融合,我总觉得那些机打的贴画缺了些过节的仪式感,也缺少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俗性和象征性。”
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传承剪纸艺术
为提高剪纸水平,郭飞飞买了很多有关剪纸的书籍,希望自己设计、描摹的能力通过学习得到系统地提升。她到一些剪纸培训班进修学习,和喜欢剪纸的同行互相切磋。只要有时间,她就到农村去,观摩其他民间剪纸老艺人的作品,汲取灵感,不断提高剪纸水平。
如今,已经达到心、眼、手三者合一的郭飞飞,简单剪纸可以随心所欲直接剪。复杂一些的图案先画草图,勾勒出大体形状,把心里想的画在纸上揣摩修改,再进行细化,添加画纹和装饰。底稿完成,再平心静气地慢慢剪出来。
一路走来,郭飞飞用手中那把精致的剪刀和一颗热爱剪纸艺术的慧心,剪开了自己的艺术人生路。她创作的团花、脸谱作品被国内外友人购买收藏,不少人专门找到她家,就为了买一幅作品。她创作的《斑羚飞渡》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老虎苍蝇一起打》《鼠王嫁女》两部作品先后荣获了全国剪纸邀请赛银奖和铜奖。
面对众多殊荣,郭飞飞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波澜,她依旧过着最普通的日子,继续享受剪纸带来的人生快意。“剪纸艺术是真正的民间艺术,是春节最红火的点缀。它承载的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永不过时。希望通过我的实际行动,让剪纸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 郭飞飞说。
文/记者 马相 图/记者 翟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