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集贤中心小学鼓乐班的同学们表演西安鼓乐
本月迎来了“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也一并公布,西安鼓乐入选。作为世界级非遗项目,它的保护传承深入校园。周至集贤中心小学、长安二中等学校相继设置了鼓乐班、鼓乐社,近年培养了几百名小小“传承人”。非遗进校园展演活动、学校设立非遗基地、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如今非遗与学生关系越发紧密。专家认为,如果我市非遗项目更广泛更成体系的扎根校园,对传统文化的普及、破解非遗传承难题意义深远。
细数非遗的“校园传承”案例
在我市众多非遗项目中,西安鼓乐荣誉最高。2006年5月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西安传统鼓乐六大社分布在5个区县。西安鼓乐深入校园的契机,就从地域优势开始。
其中,周至集贤有“鼓乐之乡”之称,2009年西安鼓乐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之后,集贤中心小学就设立了鼓乐班,聘请了集贤传统鼓乐社的传承人给孩子们上课。记者获悉,每周两节音乐课上会有固定时间学习西安鼓乐,周三下午鼓乐班等社团开展活动。一般孩子们从四年级开始报名学习,截至去年就已培养了200多名小小传承人,他们可以表演出相当完整成熟的鼓乐曲。另一个大名鼎鼎的何家营鼓乐社位于长安区。2013年12月,长安二中鼓乐社正式成立。这个“第二课堂”本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唐代宫廷音乐文化遗产的目的成立,一年后就在西安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西安鼓乐深入校园的这种“传承”很特别,但也不是个例。
例如,红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陕西红拳进校园做得风生水起,不仅让学生们强身健体,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武术这类非遗项目的魅力所在。还有的学校建起非遗基地,让更多非遗项目走进来,让更多学生学起来。
西安新知小学,作为陕西非遗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非遗传承活动,学校有太极、武术、花棍社团、24节气专项阅读课程。西安自弘中学,自2012年初启动“非遗文化进课堂”,与市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开设了木版年画、泥塑、剪纸、草编、习礼仪、诵诗文、西安鼓乐等课程,非遗工作室达十几个。记者从校方获悉,因为城市发展需要,自弘中学原校址拆除,新校址选定建设中,重新开学后会继续保留非遗基地。
非遗对学生群体有天然吸引力
5月底一场“西安非遗校园行”活动来到铁一中滨河小学。现场有长安泥塑、鄠邑社火微缩模型、结绳技艺、秦腔戏剧脸谱绘画等十余个非遗技艺展示台在操场上分开摆设,上千名小学生分组经过,惊叹声连绵不绝,久久不肯离去。他们与传承人交流互动,拍照询问,有的拿出笔记本做记录,学习热情极为高涨。
这样的场景对主办方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司空见惯。“非遗保护校园行”活动开展10年,就是为了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非遗,唤起保护意识。非遗项目对学生而言,像一个新大陆,好看好玩因此愿意去学习。这一点感受最深的是在学校授过课的非遗传承人。
东路碗碗腔是陕西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23岁的孙卫是孙家皮影第四代传承人。他在2017年给沣东第六小学的小学生上皮影课,每周一节课。“皮影课收20个孩子,报名就报了50多个。”孙卫教表演动作,传授经验,然后让孩子们自编自演。“他们开心满足,我也开心。”后来他因为距离、时间原因停止了授课。“可如果附近的学校请我授课,我非常乐意教。”他说在校园上课的费用肯定比商演低,但做这件事就是一种传承。
76岁的经金山是省级非遗项目竹扎技艺的传承人。这个技艺融合木工榫卯和竹子弯曲工艺,能培养极强的动手能力。“我先后在西安自弘中学、西安小学给孩子们教课。”他说一周一节课,一直教到去年。课堂最多容纳30多个孩子,以三四年级学生为主。“上两三节课以后,他们就可以掌握基础知识,自己想着编出孔雀、小鹿。”后来因为年龄大了不得不放弃授课,但他还会想起孩子们做出自己作品时兴奋的脸庞。
非遗进校园也是有传承的。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前曾举行过一场“竹镌文心——文房清供雅器展”。展出90余件明代至民国时期的竹雕用具,其中有两只清末民初高级小学(相当于现在初二)学生的竹雕笔筒。一件刻有提梁壶和梅花,另一件刻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常精致,并有学校和名字落款。这其实是两件课堂作业,构图、雕工都很棒,可见当时学生在学校里就受到传统技艺的教育。
扎根校园破解的不只是传承难
如今非遗项目,尤其是技艺类传承人普遍会遇到传承难。几十年前靠技艺可以维持生计不愁徒弟,可这样的慢时光如今难寻觅。但对学生而言,学习非遗的目的单纯得多。带来一场优秀传统文化启迪之旅,提高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陕师大教授、非遗专家傅功振认为,非遗深入校园,不仅会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更能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意义深远,价值重大。
“首先会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傅功振说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项目凝聚了我国各个民族的智慧。青少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然需要依靠这支生力军。非遗进校园,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它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传承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非遗保护项目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征,不同的学校依托各自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可以为学生创造体验非遗项目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提升其保护非遗的自觉性。
“当学校教育教学注入非遗这一新鲜血液,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生动,从而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丰厚文化底蕴,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他说学习非遗,会使学生学会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创新意识。因为非遗项目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潜在的创新性。学生通过亲手参与或制作文化作品等方式,将得到新的启示和思考,展开大胆的想象和创作,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
“非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傅功振认为非遗融入校园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吸引和造就一大批非遗爱好者、传承者,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力保障。“更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守护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怀,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