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万亩桑海 摄影 卢剑利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盛夏时节,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翻板坝建设现场,一边是引流渠滔滔流淌的河水,一边是塔吊下工人们繁忙的施工场景,钢筋焊接、水泥灌浆,烈日下的工人们挥汗如雨。在石泉县池河集镇,在五爱、明星、谭家湾等周边乡村,随处可见像这样紧张繁忙的施工场景。
为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着力惠及民生,池河镇以创建金蚕小镇为抓手,通过“做特集镇、做靓乡村”,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7月13日,首届中国·石泉“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系列活动上,石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仁康向与会各界宣布,石泉县政府将深入挖掘国宝文物“鎏金铜蚕”文化内涵,打造以“蚕桑特色产业+康养休闲旅游”为支撑、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特色文化为内核的中国金蚕小镇建设。
石泉县池河镇打造“金蚕小镇”电子地图 摄影 许兵
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历史悠久,有800多年的郡县历史,境内有马岭坝遗址、汉王城遗址、莲花古渡遗址、鎏金铜蚕出土地等多处文化遗址。石泉县池河镇政府镇长段昌明介绍说:“池河镇是汉水文化重镇,1984年,池河镇谭家湾村村民谭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时,发现一条金光灿灿的‘蚕’。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仰首吐丝,体态逼真。后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该镇西苑社区一角,已建成的金蚕广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以“金蚕”为元素的主体雕塑造型独特、巧夺天工。新建成的“金蚕之乡展览馆”已开馆运营,展馆总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共规划设计丝路之源、金蚕之乡、人文池河、丝路名镇4个板块,展览馆将池河独特的蚕桑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充分进行了展现,为展示池河历史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池河集镇及各乡村重要节点,以“金蚕”为主题的各类标识标牌随处可见。
据了解,池河镇已经被确定为陕西省级重点示范镇,这为池河镇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池河镇抢抓机遇、创新举措、阔步前行,镇域经济快速发展,镇村面貌焕然一新。为进一步弘扬蚕桑文化,做好“金蚕”文章,两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下,池河镇抢抓发展机遇,启动了金蚕小镇创建工作,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将金蚕小镇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知名特色小镇。
石泉县池河镇金蚕小镇规划鸟瞰图 摄影 卢剑利
在池河镇明星村,一幢幢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明清风格特色民居格外显眼,与苍翠叠至的万亩桑海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田园画卷。2019年以来,池河镇以省级重点镇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产业。
池河镇现有桑园7000余亩,年养蚕1.3万张,产茧550余吨,仅养蚕一项,每年可为农民增收2800万元。为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发展理念,池河镇以园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复合经营模式,大力推广桑园套种,发展桑园养鸡,培育桑海农家乐,开发乡村旅游,先后探索推行了“猪—沼—桑”“桑—畜—菜”等多种模式,实现了绿色发展。
石泉县政府党组成员、中国石泉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宇星介绍说,石泉县高度重视中国金蚕小镇建设,两年多以来,相继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多名县级领导负责包抓、22个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的建设机制,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引领、项目为支撑、招商为抓手,突出产业发展、文态筑魂、基础先行,小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未来3年,石泉县将金蚕小镇打造成为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国家级特色小镇和国家级文化旅游名镇,使金蚕小镇真正成为丝绸之路源点的国际名片。通过产业带动、文化驱动、旅游拉动,唱响“金蚕之乡、丝路之源”品牌,实现乡村振兴”。(文 卢剑利 王媛 许兵 编辑 陈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