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消息:2019年是西安浐灞生态区成立15周年,作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和典范,浐灞生态区2004 年成立后,确立了“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化生态新城为目标,花大力气开展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后获得“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称号。
西安浐灞生态区景色
作为全国最先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西安浐灞生态区承担着治理浐、灞河流域生态灾害,重建一座生态化新城的重任。“15年来,浐灞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兴城’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了一条统筹兼顾生态治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浐灞的实践再次证明,生态兴则经济兴、城市兴、文明兴,这也是浐灞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表现。”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杨六齐感慨万千。
2019年,西安市确定每年2月15日为“西安生态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千年古都的一种“自觉”,西安的全民环保时代悄然到来。此时,再回看15年前浐灞生态区的设立,以及浐灞生态区通过对浐河、灞河的综合治理,为西安乃至全国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浐灞模式”,意义尤其重大。
不久前在西安召开的2019年全国博士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浐灞生态区的成就,得到了与会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誉。在该论坛上,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课题组发布了西安浐灞生态区生态文明成果。
浐灞的生态文明建设,始于浐灞河综合治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浐灞发展的底色和基础,渗透到浐灞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浐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真正贯彻到了城市规划建设中,“大水大绿、大疏大密”的城市格局别具一格。“中部业兴、南北秀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让生态区处处呈现“城在水绿间,花在窗内外”的美丽动人画面。
“‘生态+’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我们坚守区域25%的生态用地比率底线不动摇,坚持20%的公园绿地比率不打折。”谈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主任门轩如此表示。
据了解,西安浐灞生态区遵循“生态+”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结合自身优势和定位,建立起“三支柱+三主导+两特色”产业体系。随着西安金融商务区获批为国家服务业(金融)聚集区,目前累计签约入区各类金融机构91家,灞柳基金小镇入驻企业200余家,大大提升了金融业的聚合力;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成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区;西安领事馆区获批建设,集聚各国领馆、商务机构、国际组织,成为外事交往、国际经贸、文化交流的承载区;欧亚大道星级酒店群、浐灞奥莱商圈、灞河旅游等商贸、旅游休闲产业已初具规模。
如今,浐灞生态区累计落地项目130余个,随着西安—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腾讯大数据特色小镇等重大项目入区,特色产业品牌效应愈发明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浐灞已经站到了潮头。作为大西安建设国际文化交流轴的核心区和东部新中心,浐灞生态区叠加优势不断凸显。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世界文化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双双落户;丝路国际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即将建成;《驼铃传奇》《宋城千古情》两台大戏也将成为传播丝路文化的重要载体。”谈到下一步发展,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杨六齐充满信心。(供稿 文/图 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编辑 陈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