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张静攀):三年以前,靠着政府补贴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陕西米脂沙家店镇桑则沟村村民崔志海,或许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也能上班领工资,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报酬。
8月20日,2019年陕西统一战线基层行活动走进榆林市米脂县,在位于沙家店镇桑则沟村的一家养殖场,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见到了今年60多岁的崔志海。
崔志海(右)和工友在上班的养殖场 摄影 张静攀
崔志海穿着一件深蓝色工服坐在门口的小矮凳上,脸上堆满笑容,略微拉起的裤脚下,一粗一细的两条腿格外惹眼。当他起身走路时,身体左右大幅摇摆,行动及其不便。崔志海三岁时身患小儿麻痹,从此落下残疾。因为无法下地劳动,他成了村里的五保户,靠着政府补贴,与80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直到三年前,崔志海的人生迎来转机。
2016年,米脂县沙家店镇金晨农业公司(以下简称“金晨农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创建了米脂县沙家店镇金晨农业公司诚信残疾人阳光增收产业扶贫就业基地(以下简称“就业基地”),带领残疾人脱贫致富,在家里闲待了大半辈子的崔志海终于走出家门,在公司的养殖场里有了一份打扫卫生的活计。
“以前在家里就打扫打扫卫生,给老母亲做做饭,出门上班赚钱,我想都不敢想。”如今,梦已成真,虽然已时隔三年之久,但想到刚上班时的喜悦,崔志海仍然有些难以置信。
由于不能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崔志海每个月只需要上15天班,每天可得120元劳动报酬。即使是在上班时间,只要崔志海身体不舒服,工作也随时可以暂停……这些都是就业基地给予残疾人的优惠政策。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承诺,在米脂县已经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为了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金晨农业还鼓励180名有劳动意愿和能力的残疾人在自家地里种植黄豆、玉米等作物,为养殖场提供饲料。金晨农业以市场价收购,用以满足养殖场每天1.2万斤的饲料需求。对于参与种植饲料作物的残疾人,金晨农业还给予每亩300元的补助。目前,金晨农业已经对沙家店镇摸底出的190名残疾人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全部进行帮扶。
为残疾人提供公益性岗位、发放补贴,是否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这种扶贫方式是否可持续?
对此,金晨农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增加经营成本是肯定的,但这在公司的能力范围之内,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公司乐于去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来帮助残疾贫困户增收致富。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金晨农业仅新科种猪养殖场一个项目的投资就达1200多万元,目前年生猪存栏达3000多头,而且根据现有的场地和棚舍,未来还有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能力和空间,这些都能保证企业取得良好的收益,也能保证更多的针对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和各项补助得到落实。
沙家店镇党委书记李瑞表示,在社会化扶贫的大格局下,沙家店镇将继续引导企业发挥自身力量,对贫困残疾人进行“自强创业+公益慈善”式的帮扶,确保残疾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不掉队,能够与全镇人民一起摆脱贫困,尽早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