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消息:初秋时节,陕西省渭南临渭区山梁上,随处可见长势旺盛的核桃树,青果累累,挂满枝头,让人犹如徜徉在绿色的海洋。这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核桃树,它不仅悄然改善着渭南南部台塬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我家栽了3亩核桃树,在树下又套种了地丁草中药材,收入一年好过一年。”如今,只要一说起核桃来,渭南临渭区桥南镇簸箕王村的贫困户杜菊草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经营核桃深加工和中药材收购的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杜菊草正与几名工人打理中药材,称重、装袋、搬运、码放……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家里种的就是玉米和小麦,这些刚够温饱,哪能谈得上经济收入。”已经65岁的杜菊草,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妇身有残疾,两个孙女还在上学。她既要下地干活,还要照顾俩孙女,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但是,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经常入不敷出。
很快,杜菊草一家人生活出现了转机,2015年渭南市临渭区林业局把退耕还林与发展后续产业、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在南部塬区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适宜当地条件的核桃产业,给村民免费提供了核桃、花椒树苗,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聘请专家进行嫁接技术培训,形成了“林上核桃,林下中药材”的种植布局。
杜菊草介绍,截至2018年,她家中每亩核桃产值收入已经达到两三千元。
这还只是杜菊草收入的一部分。如今村里种植核桃的人多了,集中连片,形成了规模,核桃深加工企业和中药材收购企业就在他们村里落了户扎了根。除了农忙时节,杜菊草就到家门口的企业里打工。“既能照顾家人,也能在家门口赚钱,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杜菊草介绍,如今她一年仅围绕小小的核桃至少收入4万元左右。而且,随着核桃挂果期到来,收益还会连年提升。
村民整理采摘下来的核桃 供图 渭南市委宣传部
在渭南临渭区南塬地区,像杜菊草一样,数以万计的村民正在享受着生态红利。2018年以来,渭南临渭区林业局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扶贫”战略思维,“长、中、短”相结合,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核桃、花椒特色产业为抓手,充分发挥林业行业优势,围绕“一个中心(生态扶贫政策兑现)”,创新“五大林业工作(示范园区、绿化美化、科技扶智、兜底收购、林下经济)”,狠抓政策落地,不断拓宽生态扶贫领域,创新发展模式,打好生态扶贫攻坚战。
截至目前,渭南临渭区先后向桥南、阳郭等8个街镇2507户贫困户8790余名贫困群众,发放生态补偿资金32.38万元;向935户贫困户3560余名群众兑现退耕还林补助36.62万元;塬区每个街镇抓建1至2个林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全区共实施打造高标准核桃、花椒特色产业、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处,走出了一条林业产业化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南塬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气候温和,平均海拔600余米,年降雨量580mm左右,是无公害优质核桃的适生和优生区。所产核桃果仁饱满,含油量高,品质极佳,市场价格高。”渭南临渭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渭南临渭区核桃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效益逐年显现。
“塬上的核桃绿色无公害,而且集中连片产量大,对我们企业和当地群众来说,是双赢。”谦顺天然特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皎介绍,为了延伸核桃产业链,提升核桃种植户收益,该公司入驻桥南镇后,以高于市场价每吨400元的价格收购当地贫困户的核桃,并以“乡村扶贫工厂+贫困户”的模式,实现了“产业+就业”双增收。目前,该企业产值已达5000万元,经过深加工的核桃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如今,秦岭北麓,南塬之上,核桃种植已达20万亩。渭南临渭区先后被国家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被陕西省科教厅列入陕西省优质核桃科技示范区,被陕西省林业厅评为“林业产业十强县”,并被列入陕西省核桃经济林重点县。
“昔日看山愁白头,今天眺望满山金”。这是南塬核桃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核桃已成为塬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着青山碧水带来的生态红利。(文 史王萍 左超君 编辑 吴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