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武
马康超
、
李轩
赵诗晴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发
陕籍飞行员两次驾战机 飞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2019年国庆受阅空中梯队歼-10C长机飞行员张剑武是我省渭南市华州区人。连日来,提起张剑武的名字,当地许多人都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与自豪。阅兵结束后,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书记安排区人武部等部门专程看望慰问张剑武及参加国庆阅兵的华州籍官兵家属,并给每户送去了5000元慰问金……
10月1日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由陆、海、空三军航空兵组成的12个空中梯队,以前所未有的磅礴阵容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160余架战机编成12个空中梯队,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天安门上空呼啸而过,而其中歼击机梯队的歼-10C中队长机飞行员张剑武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
1978年出生的张剑武现任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特级飞行员,大校军衔。入伍以来他先后执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APEC峰会、全国两会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空中安保,多次参加高原驻训、中外联训、对抗演习等重大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他作为歼-10A梯队第三中队长机飞行员接受了检阅。
“能驾驶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第二次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10月5日,张剑武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告诉记者,虽然阅兵式已经结束,但激动的心情到现在还不能平复。
据张剑武介绍,在10月1日的阅兵式中歼击机梯队由5架歼-20、5架歼-16和5架歼-10C飞机组成3个梯队,而张剑武就在梯队压轴的歼-10C中队长机位置。“因为我是第二次参加阅兵,这次驾驶的歼-10C较第一次参阅时驾驶的歼-10A,飞机的操控感要好很多,而且有了上一次受阅经验的积累,这次阅兵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重点训练,然而我们的梯队由15架飞机组成3个梯队,我所在的中队又处于梯队的压轴位置,在整个阅兵过程中飞行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张剑武说,歼-10C飞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改进型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配装多种先进机载设备及多型先进机载武器,具备中近距制空和对地面、海面目标精确打击能力。驾驶歼-10C飞机的参阅飞行员,来自空军首支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的歼-10C部队,实战实训是这支部队2年来的主旋律,敢打敢拼是这支部队红色基因的代名词。领受任务后张剑武和战友们立刻投入到夜以继日的训练中,从最初的3机编队慢慢地增加到5架、6架。尽管练得越多就飞得越熟练,但张剑武始终紧绷着一根弦,因为他知道要实现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任务,就不能有半点的纰漏和瑕疵,因此他经常带领参阅官兵,为研究一个小的环节错过吃饭时间,为解决一个小的问题奋战到后半夜……
“这次阅兵参阅的新型装备比较多,且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集中展现了我军联合作战装备体系构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国防科研自主创新能力。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祖国强大了,人民幸福了,我们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的自信和底气也更足了,作为战斗机飞行员,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时刻准备着。”张剑武说。
采访张剑武,让记者感慨颇多,他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比忠诚,堪称陕西籍军人的骄傲和自豪。而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替他感谢那些为他们做备份机的飞行员以及为阅兵工作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同样是英雄,同样值得可敬, 无名亦光荣,幕后也英雄!采访结束时,张剑武告诉记者,国庆阅兵任务圆满结束,但我们又要投入到下个任务的准备工作去了。
5日晚上发稿时记者了解到,阅兵结束后刚回到部队的张剑武被荣立二等功。 (文/记者 张红中 图/受访者提供)
“13号‘钉子兵’, 这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10月1日,首次亮相的领导指挥方队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光荣地接受检阅。这个方队由来自全军陆、海、空、火箭军和武警部队24个大单位的将军、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等各呈5路纵队组成。作为受阅队员之一的武警陕西省总队干部马康超热泪盈眶,他说为了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2019年4月1日,武警陕西省总队干部马康超接到通知,次日到北京报到参加阅兵选拔。听到这个消息,马康超既兴奋又紧张:在天安门接受检阅,那是至高无上的光荣;可万一落选,就辜负了领导和战友的期望。第二天参加选拔的有30人,测身高、臂长、腿长还有队列动作,淘汰了一半。由于马康超军事训练成绩过硬,他轻松通过了这次的选拔。
开训后马康超才知道第一次的选拔是最轻松的选拔。前两个月是在营训练,训练主要以单兵队列动作为主,每天数千次的踢腿摆臂,几个小时的军姿训练,让他全身酸痛,腰椎间盘突出,让他手脚发麻,最为致命的是他的颈椎弯曲,造成肩膀左高右低。
在方队组织的第一次单兵考核中,马康超的成绩在105名少校里排名倒数第二,成绩出来的时候他想到5月底还有一次淘汰考核,心理压力特别大,好几天睡不着。教练告诉他,孤僻动作经过上千次的训练可以纠正,但是身体的缺陷很难纠正。当时他想到了放弃,这么大的训练量,最后还要被淘汰,就算不被淘汰最后也可能到预备队,到不了天安门。
犹豫不决的马康超给自己一位老领导打电话,正准备告诉他想退出的想法,话还没出口,领导就问他:“训练苦不苦?家里有没有困难?有困难就及时报告组织……”马康超眼眶一红,想退出的话怎么也说不出来了。他下定决心,别人上千次纠正问题,自己就纠正上万次,一定要参加受阅!
从那以后,马康超每天早出晚归,在正常训练的基础上自我加压。一个月不到,他的体重从85. 2kg降到了73kg,最多的时候身上贴6块膏药,终于在5月底组织的淘汰考核中取得了少校层面前十的成绩,顺利进入第二阶段训练。第二阶段是集中训练,这又是一次激烈的竞争。大家都知道这将直接影响以后是否能进方队,是否能走过天安门。
天气逐渐变热,领导指挥方队在27名将军的带领下,为了“世界一流、历史最佳”的目标拼搏着,由于领导指挥方队平均年龄偏大,要想达到阅兵标准,就要付出更多,“一天三身衣”“踢破几双鞋”“各种伤病痛”都是普遍现象。
由于马康超的队列动作过硬,被方队指挥定为13号“钉子兵”,他将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部队领导,部队领导勉励他好好干,家里的事组织会照顾好。
一天,妻子告诉他儿子上乐高课,做了一个电动国旗杆,当孩子升起国旗的时候,他自豪地告诉老师:“我的爸爸就在天安门升国旗。”听完,马康超眼泪再次流了下来……
今年2月,马康超的女儿出生了,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孩子一出生就被送进了保温箱。4月份离开的时候,马康超没有抱过女儿。到了阅兵村,马康超更没机会抱女儿了。阅兵的前几天,妻子告诉他,部队领导和战友多次到家中看望孩子,想各种办法给孩子治病,现在孩子已经17斤了,身体越来越好。
3次通宵彩排、上百次流程演练……10月1日,马康超终于站在了长安街上,把最完美的姿态展现给祖国和人民、展现给全世界。
昨日,刚从北京返回的马康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参加阅兵是一次寻找初心、诠释忠诚的旅程,这是我一生的光荣,13号‘钉子兵’,这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文/图 记者 张红中 通讯员 张歆)
婚纱可以推后穿, 但阅兵是一生的骄傲
“参加阅兵推迟婚期你后悔吗?”面对采访,受阅的女兵方队队员、武警陕西省总队宝鸡支队班长李轩告诉记者:“能够成为女兵方队的一员,接受习主席和祖国人民检阅,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9年4月,接到阅兵预选的通知后,李轩第一时间把自己想参加阅兵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鼓励她一定要争取。但她与男友原定于7月19日结婚,参加阅兵就意味着必须推迟婚期。而李轩觉得婚纱可以推后穿,错过阅兵是一生的遗憾。
5月4日,武警部队的150名女兵全部聚集到某训练基地接受第一次考核。出乎她意料的是,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90多名队员被淘汰。看到不少战友哭着离开了训练场,李轩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接受检阅。
训练场是个考验毅力的地方。每天踢腿训练至少300次,而且要求动作“踢腿生风、落地砸坑”,连续8个小时训练后两条腿又红又肿,连打弯都很困难。在长期高强度训练下,李轩的右脚被鞋子磨破化脓,晚上有时痛得睡不着。可第二天上了训练场,她又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完全忘了脚上的伤。
盛夏时节的训练场炎热无比,有时气温高达40℃。女兵方队是挂枪受阅,训练的时候她们必须携带步枪。步枪在骄阳炙烤下变得滚烫无比,隔着手套都会把手烫伤。有时她们还要背着步枪,后背好多次都被步枪烫伤了。
炎炎烈日下,这群平均年龄24岁的受阅女兵,每天要喝下约7.5升的水,身上被汗水湿透了七八次,脖子上也被晒出了阅兵人独有的荣誉勋章——黑白分明的“V”字印,但队员们却无一人叫苦喊累,无一人退缩放弃。
接受采访时,李轩告诉记者,自己不怕身体的疲惫和痛苦,因为自己是个兵,一名有着9年军龄的老兵。但忍受身体煎熬的同时,内心也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参加受阅无上光荣,自己背负着总队官兵的巨大期望,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可是在残酷的训练和严苛的考核下,每次考核中都会有队员被淘汰,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队员?
备受煎熬的时候,家人和战友打来电话安慰她、鼓励她,这让她很感动,更给了她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坚持训练的力量。
阅兵场如战场,不问性别。站军姿60分钟不倒、练眼神40秒钟不眨,步幅始终保持75厘米……从将军到士兵,从18岁到56岁,为了练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整齐划一的步伐,她们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李轩对训练严苛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穿上军装要忘记‘女’字、牢记‘兵’字,阅兵场不为女兵降低训练标准,因为战场上敌人不会因为你是女兵而抬高枪口。”
训练仍在继续,李轩的成绩不断提高,终于获得了教练的认可。按照规则,成绩优秀的队员率先进入方阵,李轩和其他武警队员被排在了第10、11、12排面;第一批进入排面的队员可以优先选择所有排面,当时李轩选择了站在第10排面。由于成绩突出,李轩被第11排面的教练看中,教练3次向方队领导汇报协调,最终把李轩争取到了第11排面。
9月7日,李轩和其他队员在天安门前参加第一次实地演练。当时,李轩还略显紧张,心咚咚跳个不停,手心也不停冒汗,她不断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持到底!随后,上级又组织了两次实地演练。李轩越来越自信,动作也越来越娴熟,受到了教练和队员们的一致认可,被确定为正式队员参加受阅。
10月1日,英姿飒爽的女兵方队以一往无前的气势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那一刻,李轩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150多天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以圆满的句号结束。
走下阅兵场,李轩把自己的荣誉证书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她说,这是荣誉,也是青春。 文/图记者张红中 通讯员张歆
走过天安门受阅 是最有意义最自豪的事
从预备队员到正式队员,从正式队员到预备队员,从预备队员再到正式队员,最终走上长安街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女兵方队队员、武警陕西省总队咸阳支队士官赵诗晴的“受阅生涯”就像曲折的山路——历尽曲折、艰难跋涉,最终攀登到风景优美的山顶,饱览了天边的彩虹。
2019年5月4日,武警部队选拔的第一批150名女兵到某训练基地集结接受第一次选拔,赵诗晴顺利通过选拔,成为一名预备队员。随后她又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训练,直到6月18日,她被选入方队参加合练。一个多月后她才作为正式队员被编排到第三排面参加训练。
正式队员意味着很可能参加受阅,赵诗晴长长舒了一口气。可好景不长,7月30日方队考核时赵诗晴由于基础不扎实、动作变形等原因,未能通过考核被调整为预备队员。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自己却做不到?赵诗晴开始了疯狂训练——正常训练时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到了休息时间,自己加压训练,直到被值班人员命令休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17日,方队再次考核时赵诗晴通过了考核,再次成为正式队员。原以为经过这次考核,受阅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可教练的一句话让赵诗晴倍感压力:正式队员也不一定能正式参加受阅,预备队员也未必参加不了受阅。
采访中,赵诗晴介绍,自己的基础比较薄弱,成绩不是方队里最好的,但她想参加受阅的愿望肯定是最强烈的。早在阅兵报名的时候赵诗晴告诉自己的妈妈,参加阅兵是她这辈子做得最有意义、最值得自豪的事。
赵诗晴是个开朗的山东姑娘,从小到大都没哭过几次。但参加训练的150多天,她哭了3次。第一次,许多队员被淘汰了,送别的时候她哭了;第二次,中秋节的时候想妈妈,自己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了;最后一次,9月底参加合练时,路边的群众为她们喝彩,高唱着《祖国不会忘记》,自己唱着唱着就哭了。“面对困难,我绝不哭!”赵诗晴说,困难压不倒我。当年新兵临近考核的时候,赵诗晴的左手忽然受伤、抓步枪不稳,她咬着牙忍受剧痛参加训练,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射击考核;转改士官后她被分配到支队集中文印室工作,从头开始学习业务,仅用一个月就成为支队官兵满意的业务能手。
练! 拼命练!成了正式队员,赵诗晴比以前更加努力。很多次,腿抽筋会把她从梦中痛醒,紧接着就是失眠,导致第二天眼圈发黑。可到了训练场,她还是生龙活虎地训练,把疲惫和痛苦抛之脑后。
在阅兵村,妈妈、哥哥和部队的战友们给赵诗晴写了许多信,鼓励她克服困难。疲惫不堪的时候,赵诗晴就把那些信取出来,读了一遍又一遍……
9月23日,赵诗晴的左脚不幸意外受伤,密闭的靴子和炎热的天气使她的脚很快发炎化脓。起初她觉得咬着牙坚持一下就行了,不料伤情却进一步加剧。疼痛难忍时她找到医生医治,谁知医生却劝告她:“多休息、不宜参加训练。”
想到这里赵诗晴急了,苦练5个月就为了上场受阅,最后关头怎么能轻言退出?她申领了药水和纱布,白天正常参加训练,晚上悄悄处理伤口。所幸伤情渐渐好转,到了9月30日那天,伤口已经基本愈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0月1日,赵诗晴和队员昂首阔步通过天安门,接受了习主席和祖国人民的检阅。受阅结束后赵诗晴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妈妈打电话说:“我没让您失望,我成功了。” ( 文/图记者 张红中 通讯员张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