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吴宇婷 通讯员 丛墨涵):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以下简称“唐都医院”)传染科重症监护室,第一感觉是安静,只听得到监护仪的滴滴声、呼吸机的气流声和医护人员忙碌的脚步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陕西第一批定点收治危重型患者的医院,唐都医院传染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都是陕西省最为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他们的年龄多属于“爷爷”“奶奶”级,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还多伴有基础性疾病,治疗难度较大。医院采取“一人一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守护生命24小时在线
在陕西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组长、传染科主任连建奇的安排下,教授康文臻成了监护室的负责人。54岁的康文臻是国内传染病学专家,疫情发生后,她和大家一起投入了这场战斗。她说:“这种时刻,我们‘老兵’责无旁贷。”
医护人员讨论病例 供图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康文臻的一天,是从每天早上7:30交班开始的。她带领医护团队先了解患者前一晚上病情,再进行查房,还要认真审看每个患者的胸片和CT,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大家商量一天的治疗方案,调整吸氧流量、增减用药等。
除了重症监护室原来的医生,现在还有2名麻醉手术科、1名胸腔外科、1名神经外科的医生支援。麻醉手术科医生刘睿说,从进入重症监护室那一刻就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救治工作中,根本没时间考虑恐惧,也来不及体会苦累,因为思维全部已经投入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战斗中。
副教授杜虹是重症监护室的老将,自从2016年医院传染重症监护室成立,他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他说,按照消毒隔离标准需要,每天仅工作前后穿脱隔离服就要近一个小时,再加上8个小时的工作和加班,每天十多个小时奋战一线。而他的妻子也是传染科的一名医生,他们的工作地点,一个在三楼,一个在一楼。虽然相距不远却不能经常见面,“这楼上楼下的距离,却又是最远的距离。”杜虹打趣道。
为了方便照顾患者,也为了家人安全,传染科重症监护室很多医护人员吃住在科里。大家每天互相打气:“嘿,又是美好的一天!”
ICU =I care for you(我来照顾你)
ICU,即重症监护病房,然而对于监护室的护士来说,ICU代表着特别的含义,它代表“I care for you(我来照顾你)”。
医护人员整理核对防护用品 供图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传染科ICU护士长党肖介绍,监护室每个患者都有专门的护士进行护理。他们就像拧紧的发条,需要不停地观察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值、输液泵、推注泵的运行情况等,患者的心率、呼吸、氧合和血压也被实时监测着。此外,他们还负责气管插管、吸痰雾化、帮病人喂饭喂水等,护理任务严峻而繁重。
最危险的治疗操作就是气管插管,不仅要亲密接触病人,还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导管位置,可能患者的一个呛咳,分泌物都会喷的到处都是,医护人员稍有不注意都会被污染。
“每次操作都面临感染风险,说不害怕那是假话,但也容不得我们害怕。只要看到病人,脑子里的惧怕就没有了,只想着救人。”男护士胡进佩说,医护人员们也为人儿女,为人妻女,为人夫父,但在进入ICU的时候,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早已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医护人员为气管插管患者吸痰 供图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戴上呼吸机的患者,医护人员通过指示牌的翻阅让病人反映内心活动。护理巡视中,6床重症腹泻患者高大妈(化名)脸憋得通红,面带羞赧地指了指其中“上厕所”一张。护士王欢、杨菲迅速给大妈清理身体,换上干净的病号服和床单。戴着呼吸罩的老人说不出话,却用一双满是褶皱的手,合在一起不停地轻轻作揖。
更让王欢感动的是,高大妈(化名)用笔歪歪扭扭地在纸巾上写了“谢谢”两个字,在她护理的时候,费劲地在她面前展开。这张搁在患者与护士之间的薄薄的纸,让王欢感受到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
我们守护的,是那道叫“生”的希望之光
和患者打交道多了就会有感情,这是一种生死之交。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将“信心和希望”传递给患者。
78岁的李大爷和74岁的老伴同时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初期李大爷戴着无创呼吸机,稍微动一下,血氧饱和度都会往下“掉”,党肖眼睛都不曾离开。为了让老人安心,党肖专门把两位老人安排在双人间隔离病房。每天护士都分别告知对方的恢复情况,并不忘鼓励他们:“信心是最重要的,爷爷奶奶加油。”
当几天水米不进的李大爷,忽然指着标识牌表示“想吃饭”,护士张岚赶紧一路小跑去给他热饭。这令她高兴了好久:“没有什么比看到他们病情好转更让人开心的了,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进入病房前,大家会互相加油打气 供图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一待就是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大家笑称自己是“忍者神龟”。从除夕到现在,大多数医护人员已经20多天没有回过家。
在疫情面前,这群白衣战士牢牢抓住那道名为“生”的光亮,守护、捍卫着这座他们爱的城市,给予患者战胜疫情的勇气。他们相信,对于患者来说,尽管这里离死亡一步之遥,但也是离生存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