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段晓蕊):近日,在高石脆瓜扶贫产业园内的钢架设施棚里,绿意盎然,叶片和藤蔓之间,圆滚滚的高石脆瓜若隐若现,散发出一阵阵清甜的香气。
6月5日,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来到被誉为“瓜果之乡”的渭南市大荔县两宜镇,探寻设施农业在提高农民收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奥秘。
果肉晶莹的高石脆瓜 摄影 刘嘉宸
果肉晶莹的高石脆瓜 摄影 李欧
位于大荔县东北部的两宜镇地处黄河之滨,北仰镰山之巅,独特的黄土台塬型地貌造就了这里日照充足、土壤耕作层深厚、钾元素含量丰富的“白土地”,这里种植出来的脆瓜十分甘美,形成了具备地域特色的“高石脆瓜”品牌。
“然而在过去,露天种植下的高石脆瓜受天气影响大,成熟期单一。每到收获季节,大量的高石脆瓜蜂拥上市,高品质的高石脆瓜却卖不上农户满意的好价钱。” 回顾起以前的种植困境,两宜镇农办负责人张长生满是惋惜地说道。
如何打破传统农业种植的瓶颈,创造高石脆瓜的多时间段错峰上市,成为了让“高质”的高石脆瓜“高价”又“高效”的关键。2010年,作为乡里产业发展带头人,张长生带领村党委走访多个院校,通过引进土地利用率高、易于温度调控的钢架设施棚等设施农业技术,率先奏响了技术带动产业兴旺的致富曲。
“近年来,我们通过利用推广‘冷棚+隧道棚+钢架设施棚+日光温室棚’的设施大棚组合种植技术,将原本需要在清明节前后种植、夏季产出的高石脆瓜,变成了一年常熟的‘四季瓜’。” 张长生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选准产业埋头打磨技术的同时,将设施大棚在群众田间“开花结果”同样是振兴产业的关键。几年前,家里运营着老式土坑温室暖棚的村民周福在看到别家整洁挺拔的钢架设施棚时,心里既难过又着急。“钢架设施大棚的成本很高,建造一间大棚得10万元人民币左右,我凭自己的条件根本建不起。”周福在说。
可就在他为难之际,两宜镇多措并举,按照“党支部+特色产业+贫困户”的发展思路,以建设两宜镇高石脆瓜扶贫产业园为契机,通过政策指引、资金扶持、支部引领,集中流转土地等措施支持村民发展高标准设施大棚,这为周福在解决了大难题。
两宜镇胡芦庄村村民周福在介绍钢架设施棚收成情况 摄影 刘嘉宸
“这间钢架设施大棚是在2019年新建的。眼下,我这间大棚里的脆瓜,赶上了脆瓜热卖的好时节,近期靠销售甜瓜已获得收入近5万元。”谈到自己的新“宝贝”,周福在说,“到明年,我还计划为这间钢架设施棚购买安装一批自动加温设备,让棚里的高石脆瓜的上市时期从6月提前到4月,就可以卖上更好的价钱,让日子过的越红火。”
如今,作为高石脆瓜主产区,两宜镇已发展高石脆瓜种植3000余亩,其中设施大棚900亩,产值可达2800万元人民币,直接带动脱贫人口335户1091人,为村民铺就了一条迈向小康的致富路。
近年来,大荔县以现代农业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流转土地发展设施产业,新建设施大棚面积47.4万亩,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反季节瓜果菜生产基地。如今的同州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代表着大荔农业新高度的设施大棚,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为大荔县经济高速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