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大荔县朝邑镇荔盛扶贫产业园,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红萝卜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
大荔县城东部地处黄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带,地势平坦,土壤条件独特,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在这里,一种被称为“沙苑红”的红萝卜品种已有600多年的栽植历史,因其根肉肥大、上下均匀、颜色鲜红、皮薄肉甜、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素有“冬令小人参”之美称。全国各地客商慕名前来考察收购,远销云贵川、北上广等各大省市。如今,红萝卜已成为大荔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产业要发展,红萝卜种植面积也得相应扩大,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种植模式只能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由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出现了短缺。特别是2009年气候变化,致使当地红萝卜大面积受冻,劳动力紧张,红萝卜产业机械化种植已迫在眉睫。
为了更快发展红萝卜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大荔县荔盛萝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永胜不断学习世界先进的红萝卜作务技术,不断引进耕作机械,大力推广红萝卜全程机械化生产,取得了明显效益。他在陕西率先引进的新型北斗导航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红萝卜播种机无人驾驶开沟、垒垄、播种、覆土、埋设滴管同步完成的精准作业。
先进的机械设备大大降低了人工需求,耿永胜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种植600亩红萝卜,如果按过去人工挖种,50个人得干30天才能挖完,按照往年收获1亩红萝卜人工费500元计算,光人工费就节省了近30万元。如果用机械收获红萝卜,1亩红萝卜仅需20分钟,600亩也就15天左右,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将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2016年大荔县政府出资30万元扶持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并联合大荔县荔盛萝卜专业合作社在朝邑镇霸城村建设了大荔荔盛扶贫产业示范园,园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按照“一村一品一亮点”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种植红萝卜为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既调动了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又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42岁的杨胜利是霸一村一组的贫困户,也是扶贫产业园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我主要负责分拣、清洗、包装红萝卜等工作,按时计费发放工资,一个月能领到六七千元。”杨胜利说,在扶贫产业园干长期工已有五六个年头,相较之前做泥瓦工的工作,不仅收入有了保障,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去年全家已如愿实现脱贫,如今的日子过得十分有奔头。
据了解,扶贫产业园创建了“合作社+土地托管+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发展红萝卜产业中,合作社优先实施了对贫困户的土地进行托管的好办法,采取由合作社统一播种、统一管理,农户在合作社的指导下进行生产,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农户既可获得经营收入,又可得到劳务工资。同时合作社优先雇用托管土地农户家中劳动力做分拣、清洗、包装等生产以外工作,发给相应劳动报酬。
“哪怕是70多岁的老人,只要有劳动能力,每天都能收入100多元。”荔盛红萝卜扶贫产业园理事长耿永胜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贫困户每年除去种子、肥料和机耕、中期管理及后期采收费用,每亩净收入约1000元,除此之外每年给贫困户分红500元。其中,2017年,土地托管贫困户户均纯收入达了两万元以上,有效缓解了贫困户家庭的生活困境。目前,公司已带动帮扶贫困户100余户300余人全部实现脱贫。
耿永胜说,下一步扶贫产业园将发展集红萝卜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科技推广和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积极吸纳霸一、霸二、王谦、田园等周边村上100户以上贫困户加入土地托管模式,把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短工、点工工作机会优先提供给贫困户,让他们获得更多收入渠道,提高家庭收入,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小康。(记者 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