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又一年。
“义务教育问题已清零、住房安全问题已清零、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已清零、安全饮水问题已清零……”今年以来,临渭区以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五排查五确保”及“对标补短”为抓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组织行业部门进行集中排查,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类存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11月8日,登录国家扶贫网站,渭南市临渭区未脱贫人口标注全部清零。至此,该区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
行走在冬日临渭的乡间村落,物阜民丰。一家家村集体经济公司日趋强大,一个个专业合作社发挥着积极作用,日渐成熟的电商把致富的桥梁架向了远方,一幅幅乡村美景画卷在临渭大地缓缓展开……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临渭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铆足干劲,狠抓落实,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绩。2019年年底,所有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贫困人口减少到2348户405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7%。截至目前,剩余的贫困人口已全部达标脱贫。贫困群众收入从2015年的3137元提高到2020年的11524元,年均增幅42.6%。
这些数字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更是临渭人民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路上取得的累累硕果和历史性成就。
精准发力产业扶贫道路越走越宽
“我今年猕猴桃卖了近5万元。”李有民曾是高李村的贫困户,家里就他跟老伴两个人。之前他和老伴身体都不好,常年吃药,老伴因病做了几次大手术,虽然享受到了国家的大病救助和补贴,村里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但是家里情况依旧不容乐观,2016年,村里提出“土地化整为零”的思路,倡导村民大规模种植猕猴桃,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并全力解决道路、灌溉等问题,抱着试试的心理,李有民种植了5亩猕猴桃,没想到这小小的猕猴桃成了他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目前,高李村猕猴桃种植面积2300余亩,今年全村猕猴桃收入1700万余元,平均每户群众可增收8000余元。高李村发展猕猴桃产业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是临渭区脱贫攻坚实践中走出的一条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们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高李村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证实了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临渭区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治本之策,围绕葡萄、核桃、猕猴桃和畜牧养殖,采取“户发展给奖补、村发展给扶持”的办法,逐村逐人落实产业项目。通过“财政注资、单户入股”的方式和“村村建园、企园带动”的模式,在81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建成扶贫产业园99个,带动10375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将7313户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惠及2.56万贫困群众。目前,全区种植葡萄26万亩,核桃21.5万亩,猕猴桃8.6万亩,生猪存栏26万头,形成了种植业南有核桃、猕猴桃,北有葡萄;养殖业南有石羊,北有新希望的产业布局,打造出阳郭镇灵阳村香菇、蔺店镇茶菊、崇凝镇忆乡愁布鞋等30余种特色扶贫产品。
为打通生产与销售“最后一公里”,该区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为抓手,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的原则,组建消费扶贫工作专班,开展消费扶贫“八进”活动,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着力构建“产销精准对接、农企互利共赢”的消费扶贫格局,不断提升扶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目前建成扶贫专馆3个、专区1个、专柜60个,线上线下齐发力,销售各类扶贫产品1.06亿元。
保障民生多渠道开发就业渠道
又是一个周末。在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农家乐经营户汤娜家里,又迎来了两批游客就餐。由于丈夫有事外出,她叫来婆婆帮厨,很快就端上了当地特色馍菜和臊子面。37岁的汤娜说,她两口子以前因为家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老人和小孩都照顾不上。近年来,村子变美了,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她两口子经过镇上的就业培训,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主打面条和馍菜,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汤娜一家的幸福生活,是临渭区脱贫攻坚创业就业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渭区始终把就业扶贫作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紧扣“授一人技能、帮一人就业、助一家脱贫”目标,全力打好“六个一批”就业帮扶组合拳,扎实推进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家庭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采访中,桥南镇平和村五组任多红说,他家里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患精神分裂症的儿子,自己不能离开家,得在家里照顾母亲和儿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针对他家具体情况,除了享受兜底保障政策以外,区上因人设岗,为他本人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让他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以便随时照顾家里。
该区还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利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举办精准化小型招聘会、园区专项招聘会、村企合作招聘会等,统筹解决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先后开展200余次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帮助5.7万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灵活运用“八条措施”,开发环卫保洁、绿化管护、社区物业及村级疫情防控、光伏电站、饮水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5503个,帮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实用技能培训200余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2086人。创建社区工厂9家、就业扶贫基地8家,实现多渠道稳定就业。
针对贫困户中无劳动能力者,临渭区着力发挥临时救助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中的作用,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做到了“应兜尽兜、应保尽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区农村低保覆盖率提高到6.38%。对于农村特困供养人员,落实了生活照料护理补贴,对有意愿集中供养的纳入集中供养机构,确保他们“生活有人照料、生病有人看护”。
易地搬迁搬出群众生活新希望
“我家里有五口人,为解决一家老小生计问题,我和老公张涛常年在北京一家饭店打工,家中两个儿子从小就成了留守儿童,由年迈的爷爷独自照顾。”说起以前的生活,阳郭镇允曲村村民李娟很是沮丧。“老家的房子很破旧了,这些年供娃上学,也盖不起新房。没想到,前年10月村上突然联系我们,说像我家的情况,只需交一万元就能搬进城里生活,还能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楼房,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事。”李娟激动地说,“自从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我感觉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娃就近上学,我爸也能像城里老头一样,早晚在公园跳广场舞。”说起搬迁后的生活,李娟满脸笑容。她说,搬到城里后,她跟老公开始自主创业,在市中心开了一家凉菜店,生意很不错。
近年来,临渭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头号工程”,采取“整体搬迁、梯度安置、融合发展、稳步有序”的方法推进,先后确定雨露社区、阳光社区、双创家园社区和向阳社区4个集中安置点,搬迁贫困群众2535户10144人。社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学校、医疗室、休闲广场、商业街区、服务中心等,做到学生上学、看病就医、生活购物、娱乐休闲、上班就业、便民服务“六不出社区”。探索“先业后搬”模式,按照“先业后搬、搬脱同步”的思路,以“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配套产业建设促进创业就业、优惠政策鼓励贫困户创业就业”为出发点,在搬迁社区周边配建了旅游景区、农业园区、扶贫车间、标准化厂房、创业孵化基地等,帮助有劳动能力的2361户搬迁群众实现了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双创家园社区成为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紧密结合的典型社区,先后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被陕西省评为“双示范体系重点建设基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关中片区观摩会先后在临渭区召开,临渭区移民搬迁工作荣获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我们搬下来后,娃在双创社区的学校里上学,我在家里照顾生病老人,因为家里负担太重,社区干部介绍我来扶贫袜子厂上班,收入也不错,不仅照顾了家庭,而且接送孩子上学就算耽误了工时,可以加班补回来,比起外出打工,在这里强多了。”在临渭区阎村镇双创社区袜子加工厂里,29岁的移民搬迁户张小红正在忙碌着,她一边检查,一边或穿线、拉线、剪线。“现在是试用期,每月工资1500元,转正后工资按件计,干得越多工资越高。”她开心地讲着搬迁后的新生活。
像李娟张涛夫妇、张小红一样,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在这几年时间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脱贫攻坚大背景下自己生活的巨大变化。
“有的贫困户有创业的激情和能力,有的贫困户希望能在家门口就业解决温饱,我们根据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帮助他们实现脱贫。”临渭区扶贫办负责人张斌介绍,从去年开始,临渭区以发展“扶贫车间”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企业创建扶贫车间,形成“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方”的产业扶贫格局,用“小车间”来撬动“大扶贫”。
打攻坚战,实打才有胜算;啃硬骨头,实干方能破局。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是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临渭区部署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短板弱项,实现了全区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学生,消除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空白点”,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部达标,农村危房动态全面清零,全区行政村均达到硬化道路村村通,饮水安全普及率达100%,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救助等救助金3.43亿元,实现了贫困群众“应兜尽兜、应保尽保”。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越来越多贫困群众打破基础条件的桎梏,阔步走在致富路上。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临渭区消除绝对贫困在即,那么如何解决相对贫困,在新一轮与贫困的斗争中,如何实现有质量的突破?
临渭区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区长张占权说:“在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做强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颜值,为乡村振兴开好头、起好步,真正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一幕幕激荡的画面,一组组精彩的数据,天道酬勤,临渭区干群万众一心,以如椽大笔饱蘸深情,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 记者 李亚晓 通讯员 王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