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来源:中国网  |  2021-01-29 11:26:17

  2020年12月底,寒冬时节骊山上的积雪还未融化,记者来到了西安市临潼区业池村,探访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浐灞在我们村上的驻村队员都很不错,细心有能力,是娃们学习的好榜样。”在采访中,村民提起西安浐灞生态区驻业池村的驻村工作队员时说道。浐灞驻穆寨街道业池村驻村工作队长陈江和联络员李翔两人,一个是硕士,一个是博士,在村民们眼中不仅是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驻村工作队员,更是鼓励孩子们通过知识摆脱贫困的榜样。

  队友齐心迎接“挑战”

  从前的业池村,虽然距离西安不到一小时车程,但由于地处山区,机械使用率较低,耕作不便,加之土地贫瘠,灌溉条件和自然条件较差等客观条件,导致村民耕作劳作强度大,生活水平较低。前几年个别贫困户还出现了“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情况。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2019年,陈江和李翔被派驻负责业池组的帮扶工作。由于临潼区行政村合并,原业池村(现称业池组)与杨南湾村合并成现业池村。小村合大村后,工作量相对增加,但业池村驻村工作队仍然维持3名工作队员(浐灞2人、临潼区1人),原本被派驻负责业池组的陈江和李翔及时将工作进行了调整。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村组合并以后,帮扶人口基数变大,本就人数较少的工作队人员更加紧张,由于村内产业关联密切,为帮扶整个业池村,我们哥俩就从大局考虑进行‘一盘棋’帮扶。”陈江说。时间紧任务重,一致的帮扶信念为陈江和李翔的配合打下了基础,两人几乎没有经过磨合期就迅速就进入工作角色。

  面对业池村基础条件差、人口基数大、工作队员少等难题,陈江和李翔并没有退缩,发誓要给村子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此,二人经常交谈到深夜,探讨村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同时及时将讨论意见与业池村两委进行充分沟通论证。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扶贫兄弟”敢想敢做

  和搭档李翔进行驻村帮扶工作以前,两人对农村的发展环境还不够了解,来到了村上才发现很多农户只单纯种植口粮维持自身温饱,而没有其他经济作物。

  想要增收必须要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配套产业,但业池村山区地势无法进行规模化种植,在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上就要因地制宜。但种什么经济作物能最大限度的增收,发展什么产业最适合业池村的客观条件是摆在二人眼前的问答题。为此,二人通过查阅相关专业生鲜蔬菜价格行情APP、网站等信息平台,一边因地制宜调研,一边学习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带动增收的路子有了思路,逐步确立了蘑菇大棚和石榴套袋厂两个产业项目。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2020年,工作队与村内致富带头人刘记娃联合投资创办业池宏达石榴套袋厂,工作队出资8万元,刘记娃出资4万元;同时,在业池村原有两个蘑菇大棚的基础上,工作队投资17.8万,流转3亩土地,投资两个60米*8米大棚,两个30米*8米大棚,另投资一个配料装料机,以扩大产业发展,带动集体和村民增收。

  陈江基层工作经验较多,负责和村民、企业谈;李翔管理经验较多,就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多研究。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和村民打好配合,村上的产业很快就有了起色。仅第一年占市场阶段,村里的套袋厂就销售了1300万个袋子,解决了村内8个固定劳动力;蘑菇基地建成后,能解决村内4个固定劳动力,20多个临时劳动力,每年村集体合作联社能至少收入3万余元。

  把群众的事放在第一位

  在帮扶期间,陈江和李翔坚持遍访常态化。有一次,李翔在走访时发现一家贫困户的孩子在家里的墙上写下了许多励志的标语。他深受感动,第一时间就拍下来分享给陈江:“孩子们都这么努力,我们扶贫工作就更应该做好!”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贫困户孩子走出大山的信念,给了陈江和李翔更大的帮扶信心。

  除了动态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每周例会分析研判贫困户情况,协调提供生产资料、就业岗位等基本帮扶工作外,兄弟二人还经常性的例行入户走访,解决贫困户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有一个下雨天,工作队走访村上的贫困户刘治兴家,一进门,队员就发现门厅有水迹,放置的物品有的被水淋湿。在交谈中了解到,刘治兴家房顶漏雨有段时间了,下雨来不及修理,雨后又忘了。

  “刘治兴随便说了说,可我们工作队不能忘。”陈江说,当天工作队就联系工人,雨停后第一时间对刘治兴家的屋顶进行了维修。

  刘忠信家玻璃纱窗破损,龙福彪家屋檐无遮挡……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详细记录每一家的生活困难并在第一时间为贫困户进行了妥善解决。事情虽小,但群众利益无小事。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除了以上工作,工作队还负责协助村民销售各类农特产品。有一次接到急单,需要连夜到山下运送石榴,由于无法联系到货运车辆和搬运工,两人亲自把一千多斤石榴搬到了客户楼上;为把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消费者的餐桌,兄弟俩每个月上下山配送扶贫产品多次;本该是下班回家的路,在他们眼里是业池村农产品“配送路线”,是贫困户的“致富路”,这条路的终点大多是消费者的收货地,而不是陈江和李翔的家。

  “上山之前大家都不认识,上来以后能一起干实事、一起追目标。”说起帮扶工作中辛苦又充实、有趣的经历,陈江和李翔感触满满。每一个群众的困难诉求都让工作队记挂在心上,在合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过程中,工作队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驻村工作越来越“接地气”,陈江和李翔越来越“铁”。

  我们都是扶贫人

  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陈江和李翔整周甚至整月不回家已经是常态。

  “起初家人对扶贫工作还不太理解,后来我们带家人来山上,他们看到了真实的情况也慢慢加入进来了,一起帮我们在手机上宣传村上的消费帮扶产品。”后来,陈江的妻子已经变成了消费帮扶产品的兼职“宣传员”和“统计员”。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李翔的孩子对父亲扶贫工作的态度转变是在一次和老师的谈话后。“孩子的老师知道我在开展扶贫工作后,对扶贫也非常支持和理解,给孩子做了思想工作,并在班里特别表扬了孩子,这样孩子觉得很自豪,随着家人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深入,也慢慢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谈到这两年对孩子的陪伴,陈江和李翔心有遗憾,但为孩子做好的榜样也让他感到这份付出“值”。

浐灞驻业池村工作队:真抓实干的“帮扶兄弟”

  12月底,骊山上还有未融化的雪堆,在记者采访期间,办公室断电了两次,办公设备和取暖设备用电全部中断。

  “山上有电压不稳的情况,鞭策我们养成了用电脑工作及时保存的好习惯;水土不服让我们的厨艺有所长进;长距离配送货让我们的车技得到锻炼。”对于驻村生活的小“困难”,陈江和李翔非常幽默的对记者描述。比起这些,他们更在乎的是怎么克服一切困难让大部分群众受益,怎么让村民的收入更高、产业更好。

  “我们能有机会参与和见证祖国的脱贫攻坚工作非常荣幸,在这过程中有辛苦,更多的是充实。”短短的一句话正是陈江和李翔这对“扶贫兄弟”的心声。(姬文艳 强一飞)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