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冬,天气寒凉,合阳县万众幸福苑安置小区,王伟青的家里暖烘烘的,室内温度已达到23摄氏度,王伟青穿着毛衫在厨房里给儿子准备午饭。这是他们一家在安置小区度过的第三个暖冬了。
“本来还担心丢下锄头搬到县里会没有收入,可政府给我们把啥都安排到位了。现在我和我爸在小区物业公司上班,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有4000多元,娃在附近的公办小学念书,年底社区工厂还有分红。走进新时代我们有了新生活,这下就靠自己双手创造,实现新跨越了。”32岁的王伟青眼角眉梢都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从村里到县里,从砖房到楼房,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也有了新奔头。过去两年,发生在王伟青家中的巨大变化,正是合阳县众多移民搬迁户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标所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市广大干部群众鼓足干劲,双线作战,“两手抓,两手硬”,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吹遍了每一个镇村。和王伟青一样的许多贫困群众迎来了新生活,正满心憧憬着未来的新跨越。
截止2020年年底,全市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0881户655980名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蒲城、合阳、白水、澄城、富平等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19年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为8439.17元,2020年达到10549.48元。
全市123个镇(办)1915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和宽带网络,完成改厕49.62万座,清理生活垃圾68万余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养机制,每个贫困村至少确定3—5名致富带头人,全市1.7万名农村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得到提升,培养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农村发展后劲力量明显增强。
“全市上下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继续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市委常委会报告中如是强调。
发展产业强基础
“我是右胳膊残疾,做梦都不敢想家里的年收入能达到40000多元,全都是靠这些羊。”近日,在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48岁的村民党顺喜正在一间干净整洁的羊舍内照料自家的6只奶山羊,“在这个养殖小区,羊是免费入驻,水电费不用交,村里还会统一指导、统一防疫、统一收奶,咱可以说是不摊本钱还能旱涝保收。”
党顺喜口中的产业园正是宏达奶山羊养殖小区的扶贫产业示范点。目前,两个养殖小区共有羊舍12栋,奶山羊存栏2400余只,年产值72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奶山羊产业,受益非贫困群众1500余人。该产业园已累计发放产业分红11.5万元,持续带动贫困户50余户实现脱贫增收。
这只是我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全面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在产业扶贫上狠下功夫,通过大力推行“3+x”扶贫模式、发展电商产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等,多措并举、强基固本,不断夯实高质量脱贫之基。
“3+x”产业扶贫夯实扶贫根基。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30万亩,果园总面积达到397.7万亩,全市存栏生猪174万头、牛18万头、羊137万只、家禽1727万只。累计带动贫困户11.4万户39.7万人,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5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电商扶贫畅通致富路。全市81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涉农产品销售累计30亿元,带动7837户贫困户增加收入2.2亿元。
——光伏扶贫照亮小康之路。目前,全市已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89个,总建设规模14.53万千瓦,收入2.12亿元,解决公益性岗位4089个。
——旅游扶贫带来好光景。全市累计争取乡村旅游扶贫项目54个,扶贫资金16444.2万元,用于提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安排扶贫岗位5130多个。
——创新模式增强带贫益贫能力。通过探索“村村建园”模式、“果园托管”模式、“村党组织+”模式,累计建设扶贫产业园1059个,产业点1260个,参与托管主体14家,果园托管面积6.1万亩,带动贫困户5.9万户14.2万人。
大力发展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不但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还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就业增收保长远
寒冷冬日,走进富平县惠泽制衣有限公司制衣厂内,机械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排排制衣机器有序运转,经过一道道工序,一件件衣服成品呈现在人们眼前。
富平县惠泽制衣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服装企业生产扶贫就业社区工厂,企业成立以来,共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30多个,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员及周边富余劳动力就业。自2017年至今,先后培训安置贫困人员155人,2019年年底实现了135人脱贫。
在制衣工厂刚刚完成手头工作的党菲,步行5分钟回到了老庙镇毓秀家园小区,该小区是2016年富平县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扶持下建设的,党菲一家5口人,除去政策补助,仅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新楼房,她还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
“厂子开到咱小区里边,上下班方便多了,还能照顾家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一个月下来也能赚3000多元。”党菲说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亦是脱贫之根,就业扶贫是我市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对外以“促”为主,对内以“保”为主,千方百计组织贫困劳动力走出去,想方设法稳定扩大就近就业岗位,扎实开展就业扶贫工作,为贫困劳动力铺就了一条脱贫增收路。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34.73万人,达到了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贫困户家庭全覆盖。其中,转移就业15.6万人,灵活就业5.3万人,农业就业13.7万人,自主创业0.13万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累计600余期29742人,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000余人,“三岗”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岗就业10358人,公益性岗位共安置贫困劳动力3190人。
多重保障全覆盖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致贫致困原因,各县、各村、各户情况各不相同,开对“药方子”,找到“新路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
——聚焦易地搬迁。全市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对象4859户18445人,已全部实际入住,其中符合拆除条件的4575户、符合复垦复绿条件的3939户已全部完成拆除和复垦复绿,全市旧宅基地腾退率、拆除率、复垦复绿率均达到100%。
——聚焦生态扶贫。全市生态护林员累计2595名,发放劳务补助3691余万元,9579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累计兑付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补助两项林业惠农政策3417万元。扶持3.7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林15.89万亩。累计带动3.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林业生产,帮助增收1056万元。
——聚焦社会帮扶。全市821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结对帮扶1007个村,受帮扶人口8万余人,实施项目1687个,累计扶贫投资4.4亿元。2058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11615人次,累计投入资金达3.82亿元,受益群众11.19万人。苏陕扶贫协作省级统筹资金4.22亿元,实施项目268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余万人。共青团累计培训青年农民工、“两后生”、返乡下乡创业青年等群体1.2万人次。市总工会累计培训贫困农民工1150人,投入扶贫资金1500余万元,帮扶贫困人口2.5万人。
——聚焦扶志扶智。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和表彰会、爱心超市积分奖励、评选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等方式,共评选出脱贫攻坚类年度“渭南标杆”集体和个人19个,季度“渭南标杆”集体和个人85个。组织评选全市100名脱贫攻坚创业之星和11名脱贫攻坚创业之星标杆,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奋斗起点,在新征程上,我市将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凝心聚力、奋勇前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崭新日子,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记者 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