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富平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家乡事情办好”的殷切嘱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统筹推进“八个一批”措施,创新实施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和小产业帮扶“两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兑现各项政策,坚决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描绘出一幅幅决胜脱贫、拥抱小康的壮美画卷。
目前,全县8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499户21168人全部脱贫,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脱贫攻坚答卷。
干柿业发羊财
唱响产业发展主旋律
“1斤20元,柿饼的价格这几年是越来越好了。”说起2020年柿饼的收入,庄里镇园林村的马建设高兴得合不拢嘴,光柿饼一项收入10多万元,并且早早就卖完了。
富平是闻名全国的“柿子之乡”“奶山羊之乡”,在脱贫攻坚战中,该县依托这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政策鼓励等举措,引导扶持贫困群众种柿子、养奶山羊,实现稳步持续增收。
同时,围绕特色产业生产体系建设,引进永辉超市、圣唐乳业等柿饼、羊乳加工企业,培育华丽柿子专业合作社、红星美羚等龙头企业,并充分发挥它们的带动作用,把千家万户的自主经营转变为有组织、有分工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产业链,结成利益共同体,引领产业升级提档,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全县柿子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奶山羊存栏达到76万只,两项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柿子4819亩、花椒8531亩,养殖奶山羊13053只,5027户贫困群众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全覆盖。
扶信心扶志气
激发脱贫致富源动力
“以前家里破破烂烂,干活没动力,过日子没心劲……”王玉平回想起以前的日子,不禁一声叹息。他告诉记者,政府不但帮他把房子里里外外修葺一新,还送了3只奶山羊,每天靠卖羊奶就有几十元收入。“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更是我们一家人脱贫致富的信心!”
针对贫困群众普遍存在居住环境差、产业发展弱、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富平县着眼扶心扶志,创造性实施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和小产业帮扶“两个全覆盖”工程。通过修缮房屋、整修电路、整理庭院等形式,对除搬迁户、危改户之外的5188户贫困群众居住环境进行了改善;通过修建圈舍、帮建柿饼加工棚、提供奶山羊和苗木等形式,帮助有能力有意愿的5317户贫困群众发展起了投资小、见效快的“种养加”小产业。贫困群众普遍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困难群众,和王玉平一样,从最初的“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在扶贫政策的引导和干部的帮扶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兜底线提品质
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大王村曾经是贫困村,但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富平县曹村镇大王小学校长王伟说。大王村地处深山,为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政府改造了校舍,购置了校车,加大了资助力度,确保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富平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发力,补短板、兜底线,切实让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其所,全力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教育扶贫,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实施城区校建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累计新建校园22所、改扩建98所。同时,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个核心,织牢控辍保学“防护网”,扎实开展精准资助,全县办理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869人次574.7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350人次1993.84万元,全县建档立卡户适龄学生无一人辍学。
健康扶贫,“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政策全面落实,贫困人口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参保率100%,82个贫困村门诊合疗报销实现全覆盖,慢性病签约服务受益群众3609人。先后投资9亿元,新建中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实施中心医院提升、乡镇卫生院改造和134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县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危房改造,累计实施危房改造2289户,其中贫困户1237户,群众安全住房率100%。投资3.4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北部沿山8个镇20万名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彻底解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4%。
易地搬迁,建成7个移民搬迁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211户搬迁群众入住新居,旧宅基地腾退率100%。建成搬迁安置点社区工厂4个,366名搬迁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稳定就业。
就业创业,开展技能培训66期3305人,组织举办招聘会31场,全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071人、灵活就业488人、实现创业116人,确保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长期稳定就业。
兜底保障,坚持应保尽保、应享尽享,残疾人、五保户等各项兜底政策全面落实。特别是将因病因残致贫、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的1439户2451名贫困人口纳入兜底范围,低保覆盖率由2.83%提高到5.01%,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
优环境强基础
打造美丽宜居好环境
“村里基础设施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说起赵老峪北村的变化,来过的人都由衷地发出赞叹。
赵老峪北村曾经是富平县唯一的深度贫困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富平县累计投入2700多万元,对该村统筹实施了基础、产业、面貌“三提升”工程,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富平县认真落实中省政策,大力整合资金项目,统筹实施农村硬化、绿化、美化、文化及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10项工程,全县82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全部改造提升,216个美丽乡村全部建成。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富平县还把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聘用1789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每人每月劳务报酬500元,累计发放项目资金973.7万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与此同时,坚持以城带乡、融合发展,新修改造富耀公路、底张公路等道路29条338公里,县乡二级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新架更换变压器377台,农网改造692公里,生活用电入户率达到100%。推进“气化富平”进程,天然气实现“镇镇通”,农村基础条件和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整资源聚合力
构建社会扶贫大格局
走进富平县老庙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毓秀家园小区,一座崭新漂亮的三层小楼让人眼前一亮,楼内是四室合一的标准教室,教室里钢琴等教学设施齐备。这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援建的老庙镇中心幼儿园,也是该院在富平县众多援建项目中的一个。
富平县注重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推动形成了“政府引导、多元主体、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大扶贫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扎实推进苏陕协作帮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扬子江药业集团、中铁二十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密切协作,动员和组织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参与脱贫攻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6亿元,实施产业、科技、教育、健康、党建等6大类70个项目。与江苏省丹阳市全方位合作,实施产业帮扶、劳务协作、人才交流、园区建设等项目135个,累计投入资金2.25亿元。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富平县通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坚持专班推进,大力开展“依托平台促销、设立三专促销、直播带货促销、协作帮扶促销、产销对接促销、宣传推介促销”六大消费扶贫行动。全县58家323个扶贫产品列入《全国扶贫产品名录》,数量居全市第一。设立消费扶贫专馆6个、专区3个,专柜10组50个。按照“一月一主题”,加强与京东、天猫、盒马、永辉等电商平台和农产品销售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开展“羊乳产品推广季”“富平苹果推广季”等活动,拓宽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0年扶贫产品完成销售2亿元,实现产销两旺。
守初心担使命
架起党群关系连心桥
脱贫攻坚战打响伊始,富平县各级各部门牢记嘱托,坚守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构建起层级清晰、条块结合、责任明确的调度、推进、落实体系。县级领导靠前指挥,挂帅督战,全县上下逐级落实责任,形成了县负总责、部门牵头、镇抓落实、重在乡村的工作推进机制。
“短短两年,村里的路修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彭书记还真有两下子!”提起驻村第一书记彭成,美原镇鸿雁村的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亲切地称他为“亲戚书记”。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富平县在强队伍、夯基础、聚合力上狠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支“扶贫铁军”,选派了82名机关后备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356名驻村干部扎根一线、倾情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在全县82个贫困村和38个有县级部门包联的非贫困村,成立村级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带领贫困群众开发资源、发展产业。通过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富平县城关街道办新庄村、宫里镇大樊村等一批基层党组织通过集体自办、能人领办等形式,盘活资源资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了村级集体以及贫困群众造血能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
啃下“硬骨头”,踏上新征程。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富平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投身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富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记者 王能力 通讯员 姚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