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消融、春潮涌动的2月,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秦东大地上,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飞防作业,效率是人工作业的数十倍。
不仅如此,每年夏日,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以“关中第一镰”拉开夏收序幕,之后远赴河南等地,成为新时期的“关中麦客”;麦收之后,一辆辆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在麦地里来回穿梭……
近年来,渭南市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各项农机化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装备和科技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020年,渭南市小麦和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再创新高,达到9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渭南市一直把推进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6个环节为重点,加大重点机械在重点环节的投入使用,探索全程机械化路径。目前,渭南市临渭区、澄城县、大荔县入选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同时,渭南市还不断加大新技术试验示范的引进和推广工作。2020年,渭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分别在临渭区、大荔县、白水县等地召开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演示会,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促进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和县域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此外,渭南市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植保机械、果园作业平台、田园管理机、设施大棚温控设备、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农业机械。据统计,2020年渭南市全年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1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97万台,受益农户3.46万户。
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2020年10月1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名单,渭南市福康大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凭借“数字农业助力生产托管提档升级”这一模式成功入选。
“这个‘慧种田’平台,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面整合种、肥、药等农业生产要素,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查看作物长势情况,了解土壤肥力、墒情、温度等数据,并提供精准化的农事补救措施。”福康大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姬有信说,近年来,公司业务从耕种、植保等单环节托管服务,逐步拓展到了耕、种、防、收、销全产业链托管服务。目前,公司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00余台(套),托管土地达3000余亩。
近年来,渭南市通过扶持和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助推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提档升级。2020年,渭南市共培育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10家、区域性维修中心3个,培训各类农机人员4143人次。
截至目前,渭南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191家,其中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7家,全市已经逐步形成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机具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智慧农机平台建设初具雏形
2020年9月,大荔县荔盛红萝卜专业合作社的红萝卜“全程智能机械化生产模式”引起了众多农民的关注。该合作社引进的高精度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可以根据作业需求提前设置好相关参数,使拖拉机按照设定的路线自动行驶,不仅能让垄形整齐有序,还能大大降低机手操作难度,实现高效作业。据统计,利用此系统,每台车每天能种植红萝卜近80亩,效益提高了10多倍。
近年来,渭南市逐渐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转变,积极建设全市智慧农机平台,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化技术在农机装备、流通、维修、作业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的融合实践。
“智慧农机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农机管理的信息化,大大降低管理难度和成本,还可以实现农机作业指挥调度的可视化和农机监管、作业监测、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渭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闫晓宇说。(记者 田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