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示范站专家张宗勤在田间指导
澳大利亚专家戴维·麦克尼尔在蒲城县指导核桃生产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公司获批省级技术研究中心
市科技局邀请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专家到渭南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开展技术需求对接活动
近年来,渭南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聚集科技资源,打造创新之“芯”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市科技局坚持把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抢抓中省创新试点政策机遇,指导支持韩城、大荔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富平、蒲城、韩城和白水省级高新区获批命名,渭南国家高新区蒲城园区加快建设,渭南高新区“1+4”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初具雏形(即1个渭南国家高新区和4个省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积极支持引导渭南国家高新区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14.8万平方米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产业园开工建设,3D打印金属粉末工程中心、热等静压中心西北分中心加快建设,3D打印产业成为渭南的“高科技名片”,渭南国家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百城百园”行动计划(全省仅4家园区获批),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制造业的主阵地。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每年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政策宣传和培训活动,全市科技研发投入每年保持在10亿元以上,其中企业投入占比达到95%。全市先后有41项科技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神光公司“含氟材料催化合成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北人印刷机械公司牵头的“智能包装印刷与缝纫机械制造产业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726万元中央专项资金支持,陕西北人印机、科赛机电参与研发的“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通过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28家发展到2020年的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4家,涌现出陕西麦克罗等一批领军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激发社会创新创业热潮。坚持把建设科技孵化平台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筑巢引凤”,“借巢生蛋”,先后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1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渭南3D打印科技企业孵化器进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梯队,为加快渭南3D打印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加强政策引导和奖励激励,策划举办了渭南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承办了3次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陕西智拓公司荣获2017年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名,陕西聚高公司荣获2018年中国增材制造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市科技局连年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单位,激发了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潮。
聚焦“两链”融合,支撑产业“蝶变”
校地合作助力工业倍增。坚持将渭南特色产业链与高校院所创新链“两链”融合,与西安交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多河流湿地生态环境等省级重点实验室两家、包装印刷机械工程等省级技术研究中心两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研究所等技术服务推广机构20家,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平台、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试平台、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代表的技术推广平台。先后攻关了一批制约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了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成为支撑渭南“353”产业集群发展、助力工业倍增计划落实落地的重要力量。
科技兴农赋能乡村振兴。立足渭南实际,创建中省市级星创天地23家,建成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21家,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大荔县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望成功。积极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家县级试验示范站、渭南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建设,涌现了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渭麦9号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示范推广了软籽石榴、阳光玫瑰葡萄等一批优良新品种,促进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等渭南五大区域公用果品品牌建设,保障了粮食安全。积极培育乡村人才,精心选派“三区”人才下沉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全市501个贫困村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助力农业生产和脱贫攻坚。
成果转化彰显创新价值。制定印发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支持创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市级6家。在地市级层面率先成功引入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了渭南分中心(公司),并开展相关成果转化活动,累计向利君中药等企业推广科技成果50余项。木王科技设立了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产学研企业工作站,有效延伸了技术服务链条,2020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5.6亿元。创新科技投入方式,成立了总规模1亿元的渭南市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审议通过支持企业6家,涉及资金4100万元,促成了华诚领航等两家科技型军民融合企业落地渭南高新区,推动了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聚力科技改革,激发澎湃“动能”
持续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大荔、蒲城、华州、富平、韩城等县级科技资源统筹机构相继建成,初步形成科技资源统筹体系,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需求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的有效对接。按照“西安研发、渭南制造”的思路,在西安高新区建成了全省首家地市飞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入孵引进企业49家,入驻率达95.77%,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新开发的渭南市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上线使用,《关于改进加强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了新五类科技计划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有效增强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大力引进培育各类人才。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人才队伍,建立省级引智示范基地6个,“国际现代陶艺文化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成为渭南近年来首个获科技部立项支持的引智项目。组织实施农业引智推广计划,先后向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派出新农村建设等出国(境)培训团组5个,从英国、美国等国家引进外国专家100余人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余人次,3名外国专家获得“三秦友谊奖”,115名科技人才被评为“百名科技人才”,15人被评为省青年科技新星。通过引进和培育人才,激活“人才链”,耦合“产业链”,为渭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严格落实“陕九条”等政策,整合提升渭南创新创业中心、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渭南高新区3D打印孵化器等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围绕工业倍增计划、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高质量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扶贫驻村帮扶等工作,确保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组织孵化载体减免入驻企业租金227万元,孵化载体获省级房租补助22.7万元,落实省市高企奖补585万元,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双胜利贡献了科技力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21年渭南“两会”吹响了科技创新的新号角,“十四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渭南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全市科技系统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集中创新资源,挖掘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渭南高质量发展。(通讯员 马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