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铭记来时路 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来源:西安新闻网  |  2021-04-15 09:37:02

【中首  陕西】不忘初心铭记来时路 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安吴青训班旧址。

【中首  陕西】不忘初心铭记来时路 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安吴青训班学员活动场所。

【中首  陕西】不忘初心铭记来时路 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马栏革命旧址。

【中首  陕西】不忘初心铭记来时路 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马栏七孔桥是通往延安的“红色通道”。

【中首  陕西】不忘初心铭记来时路 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赵梦桃纪念馆内“梦桃精神,代代相传”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西安新闻网讯 咸阳是璀璨的历史文化名城、红色革命热土,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孕育出的红色薪火代代相传。“马栏精神”“梦桃精神”,这些闪耀的灯塔,穿越时空照耀着我们,既让我们的思想受到洗礼,又让灵魂得到升华,更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奋进力量。

  走进咸阳,沿着红色足迹,重走信仰之路,让我们一起探寻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安吴青训班

  “学好本领上前线”

  “聚在这儿我们上了生命的第一课,再会吧,我们到战场上去上第二课!我们将亲见祖国在血里得到自由,我们将在灿烂的乐园里上第三课。”——这是安吴青训班毕业证上印着的话。

  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村是渭北大地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这里有一座吴氏庄园,堪比乔家大院,老宅院里曾上演引人入胜的悲欢离合和财富传奇。但任何一个大院也无法与其相比的是它在中国革命历程和抗战史上激荡人心的红色过往。在抗战最需要人才的时候,这里吸引了全国各地爱国青年在此学习,被誉为“抗日青年的旗帜、革命青年的熔炉、中国青运史上的丰碑”。这便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基地——安吴青年训练班。

  上万青年从五湖四海来到“革命大熔炉”

  4月6日,记者来到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参观青训班班部、课堂等,追忆革命先辈“学好本领上前线”的峥嵘岁月。

  “安吴青训班是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的抗日救国要求,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出面,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一所战时青年干部学校。从1937年10月11日创办到1940年4月奉命撤离,历时两年半,举办十四期,组编127个连队,先后培养1.2万多名优秀学员。”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宣教科负责人王文介绍道。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青年部、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对西安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十分重视。1937年9月下旬,党中央派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任冯文彬到泾阳县云阳镇参加安置从国民党监狱获释同志的工作。事后,中共陕西省委贾拓夫等同志与冯文彬商定,拟对西安事变前后西安青年运动涌现出的大批积极分子进行战时军事和政治训练。同年10月11日,“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在于右任先生的斗口农场创办,首期学员150人,培训时间15天,冯文彬任班主任兼教员,向学员普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军事常识等。

  后来,由于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骚扰,青训班迁至泾阳县云阳镇城隍庙,第二期学习时间三个星期,学员增至200余名,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胡乔木担任青训班副主任。

  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下,全国各地大批不甘做亡国奴的青年学生涌向西安。他们在茫茫黑夜中寻找光明,寻求抗战救国真理。从第三期起,“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从训练陕西青年积极分子转向训练全国广大爱国青年。许多外省爱国青年来参加学习,第三期开学有学员300人左右,临结业时人数已超500人。青训班影响力持续扩大,毛泽东作出指示,要求青训班敞开大门,来者不拒,同时令中央有关方面选派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和具有理论水平的干部到青训班工作。

  1938年1月,由于云阳镇城隍庙校舍紧张,青训班从云阳镇迁至安吴堡。此后,来学习的青年不仅有工人、农民、店员、小贩,还有留学生、艺术家等。他们有的是西安八办介绍来的,有的通过摆渡而来,有的驾着马车过来,还有的是徒步两个月赶来。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以何种方式到达,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来到青训班“革命的大熔炉”。

  说到此,王文还讲了个故事:1938年,15岁的上海进步青年夏似萍来到安吴青训班。在这里,她学到知识,感受到家的温暖,想把弟弟妹妹也带来。于是,她请假回上海。而当时,夏似萍的家中,父亲和年仅13岁的小妹、11岁的小弟相依为命。她的大弟去了延安。说了自己的想法后,父亲当即反对,觉得弟弟妹妹太小,怕有危险,而且也担心孩子都走了,他一人孤单。眼看做不通父亲的工作,夏似萍打算回青训班。让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夏似萍带着行李前脚出家门,父亲后脚也跟出来,身后领着两个最小的孩子。父亲说:“弟弟妹妹你带走吧,我想了,虽然你们都走了,我会孤单,但是,亡国比孤单更难受。”

  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活动愈演愈烈,形势更加险恶,中共中央指示,将青训班主力迁往华北,并入华北联大。1940年4月,青训班接到全部撤离安吴回延安的通知,最后的300余名学员和工作人员回到延安,进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继续学习和工作。

  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立下不朽的丰碑

  在纪念馆,王文介绍了吴氏庄园各区域在青训班开办时期用途。

  庄园大门一侧厢房是倒座房,吴家时是杂役住的,青训班时作为学员签到处。过了一进院,来到六椽厅,是整个院落主体建筑。吴家时是客厅和议事厅。青训班迁到此后,白天是学员活动场所,举办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等活动。到了晚上,则是儿童连宿舍。“最小学员只有八九岁,没有床,没有炕,甚至连木板也没有,学员们打着地铺,在砖地上铺上谷草,盖着薄薄的棉被,四边压上砖头,夜里冻得发抖。”

  进了二进院,来到过厅,吴家时这里是主人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青训班时作为饭厅。开饭时,不分干部、学员,坐在这里一起用餐,吃的是土豆、豆腐“大锅菜”和窝头等,没有荤味。学员从进青训班到毕业,唯一能称得上是改善伙食的,是毕业那天吃了顿猪肉炖粉条。

  “青训班发展到后期,来学习的人太多,学校住不下,学员们都借宿在村民家的库房、柴房。”王文说,虽然办学环境艰难,但学校纪律严明,尊师爱老,学员们学习热情始终高涨。在学员管理上,青训班规定很多。如每次打饭,学员必须对炊事员态度好,因为炊事员不少是上过前线的。寝室纪律也严,学员不能在宿舍漱口、吐痰、留客等,即便是借住村民家的羊圈,也要严格遵守。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安吴青训班一期学员最多时接近2000人,安吴堡已没有可以容纳这么多人同时上课的房屋。因此,教室搬到了露天——吴氏陵园,即吴家祖坟所在地,一来地方足够大,可同时容纳千余人;二来,陵园有许多柏树,形成一个天然防空掩体,安全有保证。于是,有了这样一幅画面——教员在树枝上挂块小黑板教学。所有学员席地而坐,草帘挡风,露天上课。“柏树林,好课堂,蓝天为帐山做墙,学为抗日,熔炉炼纯钢”的口号在学员们中广为传唱。

  安吴青训班自始至终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施抗日教育方针,并将不同培训对象分编为研究班、妇女连、儿童连等连队、班组,因材施教。所授知识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两大类,如时事政治、军事理论、游击战术、怎样消灭汉奸等。同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学员课余时间深入农村、集市搞社会调查,演抗日戏,唱革命歌,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

  青训班也定期举办学习竞赛大会、学员代表大会,学员在大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气氛热烈。学员最感兴趣的是生活竞赛,如“不吃零食”“不进馆子”“不擦雪花膏”“不在室外徘徊”等。学员成绩好坏,不看分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称呼:“飞机”“火车”“汽车”“马车”“牛车”“乌龟”。学员们谁也不愿当“牛车”或“乌龟”,竞赛时比学赶超,成绩都很好。

  “青训班尽管最初名叫‘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后来又改称‘战时青年训练班’,1939年计划改为‘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但‘安吴青训班’这个名称则是当时大家一致的通称。”王文说,青训班先后培养1.2万多名学员。毕业后,他们或被送到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继续学习;或被派往国民党友军或抗日民众团体,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或被派到敌后抗日根据地或抗战前线,直接投身战场,在各条战线上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青年统一战线的建立,谱写了中国青年运动史的光辉篇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和青年的“新学堂”

  “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与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须亲身参加革命斗争,从最下层工作做起,切实地不带一点虚伪地经过若干年之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这是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的题词。

  “学好本领上前线。”这是朱德在担任青训班名誉班主任期间,于1938年亲临安吴堡,为全体学员做《抗战形势》报告,并为学员的亲笔题词。

  记者驻足重温这些题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其间,有一群大学生带着摄影器材来学习参观。“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青年不怕艰难困苦,为了保家卫国,练好本领,抗日救国,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青年要向先辈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用奋发图强、青春热血建功新时代,为国家更加富强贡献青年力量。”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彭家俊说,他和同学们来这里参观,触动很大,他们计划拍一部关于安吴青训班的专题片,让更多青年了解革命先辈事迹,学习传承爱国奉献的精神。

  时光荏苒,从青训班1940年奉命撤离至今,已过去81年。但在岁月长河中,安吴青训班却留下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政治影响,上万名革命青年追求真理、抵御外侮、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奋斗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安吴青训班旧址先后被列入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等。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以来,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学习参观人数骤增,除了党政单位党员干部、中小师生,也有不少企业组团前来。截至4月6日,该馆已接待参观者7.4万人次。

  “今年,我们正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筹备《时代召唤》革命文物专题展等活动,为党员干部提供‘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活教材’。”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馆长张浩表示,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是纪念馆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展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培育爱国情怀、汇聚精神伟力。

  旬邑马栏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这里地处偏僻山区,沟壑纵横,也许,你很难相信,就是在这个地方,曾发生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燃起过燎原的革命之火。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大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政权,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苍茫雄浑的马栏山,是我们汲取信仰之饴、精神之钙、前行之力的宝地。

  4月7日至8日,记者来到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瞻仰关中地委旧址、马栏革命纪念碑,参观马栏革命纪念馆,体悟革命先辈和分区军民克服困难、英勇抗争、发展生产、兴办教育的斗争精神。

  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旬邑是一块红色土地,早在1926年旬邑就建立了党组织——旬邑宝塔小学党支部。1928年,爆发了震惊陕西的旬邑起义。”马栏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第五亚敏讲述了我党在马栏筚路蓝缕的立业之路。

  旬邑起义时间为1928年的5月6日,共产党人许才升、吕佑乾等6人决定以鸡毛传帖、击鼓为号发动农民起义。7日拂晓,许才升等人手持大刀长矛,攻克旬邑县城,打开监牢救出被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解放旬邑建立陕西地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后,由于叛徒出卖,旬邑起义宣告失败。然而,它却点燃了渭北革命熊熊烈火,之后的一次次战斗,不断粉碎着敌人“围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在旬邑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马栏位于桥山山脉南端,它完整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历史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这里成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此工作和战斗过。马栏和陕甘革命根据地一道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中共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机关所在地,是全国仁人志士和军用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通道,是关中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这里民风淳朴,党组织安全可靠,经济条件较陕北相对优越,为方便革命青年学习,党在这里设立陕北公学、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等革命院校,为中国革命培养大批栋梁之材。以习仲勋、汪锋、张仲良、文年生、张德生、赵伯平、高锦纯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长期工作和战斗过。

  时至今日,马栏革命旧址依然保存着中共陕西省委、中共关中地委和关中分区机关旧址、工字房、七孔桥等革命遗存。马栏河边至今还有300多孔窑洞旧址,在那里,可以感受到火热的战争年代。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旬邑是一片浸染鲜血和革命荣光的红色土地,在创建与保卫陕甘宁边区的过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为其献出宝贵生命。在关中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初期,在中华民族的危难年代里,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响应抗日救国号召,关中特区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却令人感动的故事——蒋家坪有一位名叫蒋德宽的财主,有着很高的抗日热情,为支援前线,他特意找到时任关中特委书记的习仲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别人都在为部队捐粮捐款支援抗战,我也准备了50担粮,1000块银圆,如果少,我再拿。只是我儿子要当兵,我的成分高,不知道咱红军要不要?”习仲勋说:“要,当然要!只要愿意打日本,咱们都要!”第二天一早,蒋德宽就把儿子送去参加了红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但蒋德宽心系共产党,心系红军,心系国家,明知上战场就有可能意味着牺牲,还毅然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分阶层、身份,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加入到革命队伍。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是习仲勋当年亲手植的核桃树。”在马栏革命纪念馆工字房前,第五亚敏指着一棵核桃树讲道。1941年春,关中分区机关迁址前,时任关中分委书记、分区专员的习仲勋赴马栏勘察地形,亲手栽植这棵核桃树。这棵树经受炮火的洗礼,吸收马栏的“红色营养”,已深深扎根于马栏山下。

  从1936年起,习仲勋在马栏地区战斗生活长达6年之久,带领根据地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铸就升华出了宝贵的马栏精神,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中分区首府的创建贡献至大。马栏精神主要体现在“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两句话源自1943年1月14日西北高干会议在延安召开时,毛泽东赠给习仲勋的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以及1943年毛泽东赠给赤水县委书记任成玉的题词——“为群众谋福利”。

  习仲勋在马栏期间,始终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他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毛泽东评价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我们缅怀先辈,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后人。我们要将马栏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第五亚敏说,她从小就听老一辈人讲马栏的故事,马栏精神已深深植入旬邑人的血液。

  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在马栏革命纪念馆广场上,一座高18米的马栏革命纪念碑巍然耸立,象征马栏从1931年到1949年,经历的18年革命历史,彰显着革命先辈留下的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马栏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也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马栏革命纪念馆2011年7月对外开放,展出图片800余幅,革命文物600多件,借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了陕甘宁边区关中特区、关中分区的革命历史。

  今天,马栏革命纪念馆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记者看到,前来参观的群体及个人络绎不绝,有佩戴党徽的党员干部,也有老人、孩子。也有只身而来的党员,跟随团体,在革命纪念碑前鞠躬、缅怀先辈,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在关中分区首府的创建过程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充分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新时期,党员干部仍要加强党性教育,要深刻认识精神之‘钙’巨大功能,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当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马栏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赵伟博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身为共产党员,除了要筑牢信仰之基,也要带头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艰苦奋斗精神的倡导者、实践者、继承者、传播者,用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变作风,不空谈,求真务实,不为功名所累,做一名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好党员。“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宝贵经验。纵观关中分区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靠艰苦奋斗起家创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靠艰苦奋斗成就辉煌。”

  “关中分区的首府,经历了白手起家,实现‘五大建设’全面繁荣。归根结底,就是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民服务。”赵伟博认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旨在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党。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受教育主体,应大力弘扬“群众路线”这个法宝,时刻对照自省,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种好岗位责任田,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立政之本,切实把提升百姓福祉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追求。

  梦桃精神

  “党的好女儿”赵梦桃

  “我们要向党保证,绝不辜负党的培养和关怀。”“党给我们的荣誉,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在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相信全组同志一定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听党的话,把这副光荣重担挑得稳稳的,不换肩、不歇气,越挑越有劲,用最大的决心一直挑到共产主义……”——这是一段58年前的遗言,留于1963年4月27日。

  当时,这段遗言的主人公已进入生命的倒计时。遗言中,她不断说着,要为党工作,永远跟着党,要战胜疾病,早日回到岗位。然而,在留下遗言不到2个月后,她英年早逝,年仅28岁。她就是“党的好女儿”赵梦桃。直到今天,“梦桃精神”,这面纺织工业的旗帜,依然是全国各个行业坚持下来的最有生命力的精神标识之一。

  一颗红心向党

  “梦桃精神,代代相传。”4月9日,记者来到赵梦桃纪念馆。进馆门口,这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该馆通过400余张图片,200多件珍贵实物,以图文并茂、实物展览、影像播放形式,展示了中国纺织行业先进代表、“党的好女儿”——赵梦桃,以及赵梦桃小组的先进事迹和“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的“梦桃精神”。

  赵梦桃,河南洛阳人,1935年11月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家有兄弟姊妹四人,她排行老三。大哥被日本侵略者抓去,折磨致死;小妹在逃难中丧生,二哥在陕西蔡家坡一家机械厂当学徒工。为贴补家用,梦桃小时候就为手工毛衣厂织毛衣。父亲1948年因贫病去世后,她和母亲来到陕西蔡家坡投奔她的二哥,靠捡拾煤渣度日。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响应祖国号召,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西北国棉一厂,成为细纱车间一名工人。从此,吃的是葱油饼,穿的是好衣衫,上工时还有师傅手把手教技术……新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从小吃尽了苦头的赵梦桃,感受到党的温暖。她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这也在她心里埋下了红心向党的“种子”。

  赵梦桃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她干活勤快,善于动脑。看到厂里用湿棉花清洁磨毛辊,她十分心疼,就试用湿抹布清洁磨毛辊。没想到,这一做法得到肯定,被全厂推广,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原棉。不久,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毕业典礼上,赵梦桃获得第一名,成为第一个戴上“郝建秀红围腰”的工人,被选为工会小组长、先进生产者。1953年8月,她以千锭每小时断头55根和皮辊花率0.189%的优异成绩,出席全国纺织劳模会议。又于同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8岁。

  不让一个姐妹掉队

  “一人先进孤单单,众人先进推倒山。我们要把学来的东西,当成党的财富,毫不自私地传授给更多同志。”赵梦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56年,赵梦桃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在观摩同行双手绞皮辊花表演后,当即找来两根糖葫芦杆,当绞花钎反复练习。回来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直奔车间,把这种先进的技术教给工友。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不让一个姐妹掉队。”这是赵梦桃挂在嘴边的话,她也是这么做的。她先后11次和别人换车,把好用的车让给别人,自己看管难度大的“老虎车”。她不仅自己保持先进,还帮助十多名工友成为先进生产者。

  1962年,赵梦桃又摸索创造出一套细纱值车工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并在全省推广。在西北国棉一厂工作期间,赵梦桃月月完成生产计划,连续42次被评为各级先进生产者,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还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

  1963年4月27日,陕西省召开表彰赵梦桃及赵梦桃小组先进事迹大会,授予赵梦桃“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共青团员、先进工人的典范”的荣誉称号,并以她的名字将其所在的细纱车间乙班四组命名为赵梦桃小组。本该出席大会的她,却缺席了。彼时,赵梦桃重病在院,她以遗言录音方式,为大会致信。遗言中,她说“一定听党的话,战胜疾病,早日回到车间”,但那一年6月23日,28岁的赵梦桃最终因病情过重、治疗无效,永远离开了,离开了她毕生热爱的党的事业。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人在病房,心还在车间,一有空闲就在病床上练习掐头……“赵梦桃早在1956年就因病住院一次,手术后没有痊愈就回厂工作。多年里,她一直带病工作。在筹建赵梦桃纪念馆搜集、布展她生前照片时,我们还发现一个‘秘密’:老组长所有照片都面带微笑,连病重期间的照片也面带微笑。她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大家,把病痛、伤心留给了自己……”赵梦桃纪念馆馆长、赵梦桃小组第十二任组长王晓荣动情说道。

  2009年,赵梦桃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赵梦桃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梦桃精神”代代相传

  赵梦桃离开了,但她的精神没有离开,她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58年来,赵梦桃用过的老旧设备已换成新设备,原西北国棉一厂也经历改制成为咸阳纺织集团一分厂,赵梦桃小组组员换了数百人,但“梦桃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被一代代纺织工坚守传承。

  “小组以‘相互传帮带、真情作表率’为组风,在相互竞争、比学赶帮超,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技术、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帮助其他姐妹共同进步。”王晓荣告诉记者,她17岁参加工作,最初是值车工。刚上车,她手忙脚乱,接头动作不连贯,引纱总也引不出。带她的师傅看到王晓荣的失落,热心上前,手把手教技术要领。在师傅言传身教下,王晓荣进步飞快。1992年,她参加厂里“梦桃杯”比武,夺得新工操作第一名。2012年,王晓荣成为赵梦桃小组第十二任组长。做了组长的她,千方百计帮新工成长,带的徒弟也大多成了能手。

  “‘梦桃精神’的核心是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赵梦桃小组现任组长是何菲。企业搬迁进入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后,面对全新环境、设备、工艺和操作法,她主动请缨,负责落纱。那些日子,何菲的手指伤痕累累,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何菲和组员们不怕苦、不喊累,苦练新的操作技术,经过大量实践,创造性提出将清洁和值车工作分离、值车和落纱工作合并的新型细纱机值车、落纱工作法,实现一岗多能,把单一工种变成“多面手”,让小组在短时间内最先掌握驾驭新设备本领,为企业新设备尽快运转达产达效,发挥了示范作用。

  至今,赵梦桃小组还承担着全厂乃至集团公司试纺高难品种的急、难、重、新任务。所有组员在用实际行动,珍惜全国先进班组旗帜。据了解,赵梦桃小组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30多项全国性荣誉称号。2019年底荣获“新中国70年十大经典班组”称号,2020年荣获陕西省第六批“三秦楷模”称号。

  永远跟党走

  “总书记回复我们了!”2019年11月的一天夜里,咸阳纺织集团一分厂纺部车间乙班赵梦桃小组微信工作群发出这样一条消息。那一夜,小组全体成员彻夜未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前夕,赵梦桃小组成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小组近年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对赵梦桃小组亲切勉励,希望大家继续以赵梦桃同志为榜样,在工作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把“梦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说起‘梦桃精神’,大家都想到‘高、严、快’‘不让一个姐妹掉队’,其实老组长还常说‘听党话、跟党走’。”王晓荣说,在梦桃小组,有个多年的好传统,党员要往困难的地方去。小组的姐妹有句口头禅,叫“有困难找党员”,不管是工作难题、还是生活上的不如意,党员就是大家的主心骨。小组十三任组长全部是党员。现在,小组有成员18名,其中党员4人。历任组长、组内党员都牢记老组长的嘱托,从思想、工作、行为上为小组其他成员做出表率。

  “赵梦桃一心向党,从无私心;眼睛始终盯着工作,从不计较名利,她的思想和行为品德,是一代又一代纺织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所有党员学习榜样。”咸阳纺织集团一分厂纺部车间主任张栓平说,赵梦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值得每一名共产党员学习。新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都可从“梦桃精神”中汲取奋进的信心与动力。“我们要学习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她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学习她爱党、信党、永远跟党走,学习她脚踏实地、下苦干、老实干,永葆一颗‘赤诚之心’投入到党的伟大事业。”

  记者手记

  重走信仰之路

  感悟初心使命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安吴青训班旧址,到马栏革命旧址,再到赵梦桃纪念馆和赵梦桃班组车间,一路走来,记者特意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以飨读者,以期党员干部能更深入生动地学习党史,铭记我们来时的路,感悟初心与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上万青年志士投身安吴青训班“革命大熔炉”,学习本领,抗日救国,为的是人民的事业;老一辈革命家们在马栏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创建革命政权,为的是人民的事业;赵梦桃忘我工作,不让一个姐妹掉队,把青春芳华全部献给了党,为的也是人民的事业。

  历史塑造未来,今天影响明天。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立身之本,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忠于职守,躬身实践,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才能在一次次的艰难险阻中攻无不克,才能让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能无愧闪耀于胸前的这枚党徽。(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忠虎 吕聪 )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