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写在群众笑脸上的脱贫成效
“通村路又直又宽,巷道干净整洁,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村里建起了产业园,在家门口就业,挣钱管家两不误。”
“破房换新房,土房换楼房,这样的好事还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
……
说起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贫困群众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坎坷成大道,旧貌换新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扶贫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尽锐出战,不断向贫困堡垒发起进攻。如今,经过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接续奋斗,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现行标准下65.59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群众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吃水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解决。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贫困群众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产业致富,贫困户笑了
富平县庄里试验区谷张村坐落在美丽的锦屏山脚下,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春日里更是美不胜收。然而,这样的地形也让村民杨宁社吃尽了苦头。
过去,因为住在半山区,缺少水源,土地干旱,粮食连年歉收,他又缺少技术,加上两个女儿上学,父亲年迈,2015年,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他总觉得抬不起头,见到村里人也尽量少说话。
不过,现在的杨宁社像变了个人一样,整日笑呵呵的,见谁都能谝上半天。为啥?因为生活有了奔头。
谷张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却非常适合种植花椒和柿子。近几年,村里大力发展花椒和柿子产业,为此,硬化拓宽了主干道和生产路,在邻村打了一眼深水井,修建蓄水池,铺设灌溉管网,建设加工车间,又引来成熟企业解决销售问题。如今,全村花椒种植面积发展到4500亩,柿子种植面积达1500亩。
在村两委的引导下,杨宁社也栽种了10亩花椒,还套种了3亩柿子。靠着花椒树,他不但成功脱了贫,还供出了两个大学生。2019年,他又从破旧的老宅搬到了镇上的易地搬迁点——锦屏小区,住进了崭新的大房子。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杨宁社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产业兴,拔穷根。近年来,我市以“3+X”特色产业培育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秦东大地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截至目前,建成扶贫产业园1059个,带动贫困户5.9万户14.2万人;托管果园7.1万亩,参与托管主体14家,“3+X”产业累计带动贫困户11.4万户39.7万人,实现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长、短产业全覆盖。
就近就业,贫困户笑了
王焕琴是蒲城县荆姚镇玉女土织布社区工厂的一名缝纫工,农忙时在家务农,其余时间在工厂打工。王焕琴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我家就在板桥渡村,骑车几分钟就到厂里了。平时儿子在西安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早饭午饭都在厂里吃,既方便又便宜,农忙时随时可以请假,也不耽误农活。”
现在的王焕琴开朗大方,整日笑呵呵的,然而5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丈夫查出癌症,王焕琴感觉天都塌了。为了治好丈夫的病,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前后花了几十万元,欠下一屁股外债,人却没留住,一家人也成了贫困户。2017年,听说玉女土织布社区工厂招收工人,还免费培训缝纫技术,王焕琴第一时间报了名。因为技术好、能吃苦,很快王焕琴就成了工厂的一名女工。这一干就是三年多,如今,王焕琴已经是一名熟练工了,每天经手几十件床品,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通过努力,王焕琴母子顺利脱贫了。
王焕琴在社区工厂认真制作粗布床品的时候,蒲城县荆姚镇原王村的刘彦红正在金银花田里忙着除草。
刘彦红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种了5亩小麦和玉米,丈夫在外打工,大儿子上大学,小女儿只有10岁。平日里,她一边照顾小女儿,一边打理地里的活计。只要地里的活忙完了,她就到村里的金银花产业园里打工。
原王村金银花产业园区位于蒲城县荆姚镇西南方向3公里处,占地1000亩。4月,正是对金银花进行除草、施肥、除芽的季节,和刘彦红一样,每天在园区务工的贫困户有20人。
“在这打工,离家近,既能挣钱贴补家用,又不耽误管娃。园区一年四季都有活,在这务工一年挣个成万元不成问题。”刘彦红笑着说道。
就业摆脱贫困,乐业才能安居。目前,全市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34.73万人,其中,转移就业15.6万人,灵活就业5.3万人,农业就业13.7万人,自主创业1300人;贫困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2.9万人,培训后就业8079人;创业培训1715人,培训后创业179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285人;累计开发就业扶贫“三岗”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3万人;创建就业扶贫基地84家,认定社区工厂94家,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近3000人。
搬进新房,贫困户笑了
大荔县下寨镇新堡村,一排排葡萄廊架错落有致,村道两旁的月季花开得浓艳。天气好的时候,付金定喜欢搬把椅子和老伴刘爱玲在新修的院子里晒太阳。白墙、朱门,看着敞亮的新房,付金定越看越欢喜。“没想到,老了老了居然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
付金定说,他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病,前些年养猪又赔了钱,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家三口就在猪圈旁搭了两间石棉瓦房凑合住。
2018年,付金定一家的住房经过鉴定,被纳入危房改造范围。随后,在大荔县住建局、村镇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请来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对付金定家的危房进行了重建,并对户内的厕所进行了改造。
“多亏了国家危房改造的好政策,我们才能从棚屋搬进干净、宽敞的新房。现在儿子当厨师每月能挣6000多元,村上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日子慢慢红火起来了!”付金定望着自家小院笑逐颜开。
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桌椅一尘不染,书本分门别类摆放着,住进新房,华州区瓜坡镇孔村的孤儿张美茹格外珍惜。2013年张美茹父亲失联,母亲去世,年仅9岁的她跟外公外婆一起住在舅舅家的一间房子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跟外公外婆同住,生活学习多有不便,但家中老房子年久失修不能住人。2020年1月,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张美茹申请了危房改造,很快得到审批。如今,张美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能在梦中笑出声来。
搬出“忧心房”,住进“舒心房”。像付金定和张美茹一样顺利住进新房的困难群众不在少数,通过危房改造政策,不仅帮助他们告别了危房,也改善了居住环境。据悉,2016年至2020年,我市共投入危房改造补助资金4.13亿元,实际完成危房改造任务2.04万余户,全市19.0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群众的笑脸、幸福的生活,正是脱贫攻坚成效最直接也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如今,秦东大地俱欢颜,更多的孩子笑了,更多的群众笑了,更多的家庭升腾起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