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本报记者 赵晨摄
正在进行创作的皮影技艺传承人汪海燕。
梁平安和他的十四运会关中葫芦作品。
肖瑛创作的迎十四运会剪纸作品。
王丽和她的十四运会吉祥物彩塑作品。
经金山和他的竹扎西安奥体中心模型。
今年西安将举办十四运会。在这场盛会的感召下,陕西省非遗传承人纷纷献礼,他们各显身手、各尽其能,呈上一份文体融合的饕餮盛宴。
西安剪纸
一幅长220厘米、宽90厘米的画卷徐徐展开,精致细密的剪纸技法让只有红白两种配色的纹理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自下而上,蛙纹、盖碗、桃子、佛手瓜、鱼纹、和平鸽等意象串联起来的生命树,将十四运会的生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卷名为《喜迎十四运 志愿新时代》,作者是一位叫肖瑛的肢体残疾人士。
今年60岁的肖瑛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身材娇小的她气质温婉,眼神却坚定而自信。自幼喜爱手工制作的她,退休后通过深入学习和勤奋实践,如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剪纸”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作品中的力量一部分来源于传统文化,另一部分要展现时代精神。”肖瑛认为。在去年得知西安将举办全运会后,她和西安市雁塔区残健同行残障服务中心的伙伴们非常高兴,希望能够通过作品为全运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肖瑛不断构思、设计,想要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全运会精神融入作品。在她所创作的“秦岭四宝”中,传统文化的元素可见一斑。“葫芦、鱼纹、蝴蝶、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喜庆、吉利、多子多福之意,这些纹饰环绕着‘秦岭四宝’,寓意着运动精神生生不息。”肖瑛说。
此外,肖瑛还创作了一系列与残特奥会相关的作品。在一幅展示残疾人运动的剪纸作品中,轮椅跑、轮椅篮球、羽毛球等一项项残疾人运动项目的形象被创作成精美的剪纸艺术品,展示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幅作品是由我带领西安市雁塔区10余位残疾人共同完成的,大家每个人负责一部分,我们不仅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大家庭一般的温暖、朋友间的温情,更想激励更多残疾人朋友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热爱公益。”肖瑛说,“希望能通过剪纸作品展现残疾人的精神风貌,为全运会、残特奥会加油。”
关中葫芦
葫芦在传统文化中寓意福禄,自古便是吉祥的象征。今年70岁的“关中葫芦技艺”传承人梁平安为庆祝全运会的召开,制作了大大小小20余件葫芦作品。
一个高35厘米、最大直径20厘米的葫芦上,用小刀雕刻出全运会会徽,会徽下用烙画形式创作的“秦岭四宝”图案栩栩如生。退休后被返聘的梁平安,利用业余时间,花费10天左右,完成了这一得意之作。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很费心力。在葫芦的肚子上轻轻画好草图,用雕刻刀根据线条雕刻,在空白处进行镂空,之后便是漫长的精心雕琢。下刀的轻重拿捏、设计的毫厘把控,对作者都是不小的挑战。
“非遗文化要根植于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中,也要在时代的主旋律中彰显价值。所以这次西安召开全运会,我们非遗人必须要有所作为。”梁平安说,“通过我手工制作的作品,希望能够传达出在家门口举办全运盛会,我们每一位市民骄傲和期待的心情。”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作品由8个大小相近的葫芦串接而成,红色的中国结在首,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每一个葫芦上都精心雕刻着字,在字的背面还刻着西安的古迹。“创作这个作品是想表达出西安人民欢迎全国人民光临十三朝古都,来看全运盛会。”
彩塑
泥塑是宝鸡凤翔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出生于凤翔的王丽从小看着父辈做泥塑,耳濡目染下便爱上了这门技艺。如今已经50岁的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塑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她制作的彩塑作品充满了创新理念,深受大家的喜爱。
“传统泥塑颜色和造型都比较单一,做一件作品虽然很辛苦但却不好卖。”王丽回忆起儿时往事,“我就想把泥塑变成彩塑,小时候试过给泥里加染料,还偷用面粉挨过大人打。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已经不再是问题,我希望能够做一些改变让大家喜欢这种传统技艺。”
王丽想到的办法,就是跟着潮流走,大胆创新,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
“今年西安将举办十四运会,我便想到要制作出和十四运会相关的作品,既是表达出非遗人对全运盛会的祝福和期待,也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彩塑、喜爱彩塑。”王丽说。
在王丽的巧手制作下,“秦岭四宝”彩塑个个憨态可掬、引人喜爱,轻轻扭动发条,它们便摇摇摆摆地朝你走来。除了吉祥物,王丽还创作出以牛为原型的运动员彩塑作品,有的牛宝宝一脸得意在投球,有的牛宝宝一脸认真在击剑。在牛年,通过卡通牛的方式表现运动精神,使王丽的作品更受人们青睐。
经过多年的创新研发,王丽创作的作品已有4000余件,不少作品被博物馆收藏。退休后,王丽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彩塑创作。“目前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继续努力专心研究,将这项传统艺术传承、发扬。”王丽谦虚地说。
竹扎
一根根竹竿,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竹扎技艺”传承人经金山老人的巧手中,或玲珑精妙,或恢宏大气,被搭建成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长安塔、石榴花等形状。78岁的经金山老人通过竹扎技艺,用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见证着国家和省市的盛会。
最近,为迎接十四运会,经金山又精心制作了竹扎西安奥体中心模型。
长约29厘米、高约8厘米的竹扎西安奥体中心模型,饱含着经金山的心血。西安奥体中心外观设计灵感源自西安市花石榴花,西安奥体中心外形用28根V形柱代表28片花瓣,同时通过有韵律的变化,寓意丝绸之路。这些设计,对于竹扎艺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开始制作后,因为模型结构复杂,对竹材的要求也高,经金山不得不多次返工,尤其是弧形叶片的连接问题,总是没法完美解决。经过近3个月的反复尝试,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想到能让周围群众通过自己的技艺了解西安奥体中心、了解十四运会,他就坚持了下来。最终,经金山通过创新技法、增加工序,解决了技术难题,制作出了竹扎西安奥体中心模型。
新作品完成后,经金山也没有闲下,他马不停蹄地带着作品进社区、进展馆,通过自己去奥体中心采风的亲身感受,把场馆信息、比赛项目等十四运会的知识和迎十四运会的热情,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次全运会将在西安召开,作为西安市民,我感到很荣幸,希望能够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全运会。这也是我为全运会的举办送上的一份礼物。”经金山说。
皮影
皮影戏是产生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戏曲。高亢的秦腔一声吼,灯光下精致的皮影开始了精彩的表演。精致华丽的皮影,都是用灵巧的双手一点点雕琢出来的。
出生在渭南市华州区的一个制作皮影的小村庄里的汪海燕,从小就被这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术耳濡目染。“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在工作室里制作皮影,他每天一大早就在里面敲敲打打那些牛皮。”汪海燕说。
汪海燕从小就每天看着父亲雕刻,长大了点儿便开始帮着父亲打打下手,从挑选牛皮到熨烫牛皮,从递工具到为牛皮上色,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度过童年。如今,人到中年的她已经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县皮影戏”区级传承人。
走进汪海燕的皮影工作室,她正在雕刻一部作品。一个大方案上,几个工人在认真制作皮影。案几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颜料、雕刻的刀具盒、已经画好的各式大小不一的纸样。为了迎接十四运会的到来,汪海燕精心制作了以“秦岭四宝”为元素的皮影作品。
“十四运会吉祥物的皮影制作,耗时一个星期左右才制作完成,采用最传统的24道皮影制作技艺,运用了陕西东路推皮走刀的技法。这4个吉祥物在原卡通造型上配以传统的皮影花纹,纹样的交错让色彩更加艳丽丰富,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显得皮影更加灵动。”汪海燕说。
“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组作品,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十四运会。通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零距离接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燃起他们心中的文化火炬,吸引更多人加入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之中。”汪海燕说。(记者 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