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运会让陕西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再添浓墨一笔
来源:西安晚报  |  2021-05-17 09:29:08

  原标题:武林云动斗转星移 文武盛地自古如斯  十四运会让陕西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再添浓墨一笔

【中首 陕西】十四运会让陕西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再添浓墨一笔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漫画/西北大学视觉传达专业 黄艳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一首《侠客行》呈现了中国古代侠客的基本风貌。数千年来,武林风云变幻,江湖传说更迭,行侠仗义或者侠骨柔情,武与侠,一直就是属于成年人的童话。

  然而,单有武,还不足以成就青史留名的“大侠”,不足以承载济世为民的“武道”。

  什么是真正的武侠?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大侠郭靖之口说出了最贴切的概念——“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回顾国术源流,江山如画,多少豪杰为国为民、慷慨赴死,艰难困苦不可改其色,刀剑加身不可夺其志。这或许才是侠客精神的根本和中国武术的内核。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其斯之谓也。

  秦人击膊拊髀:

  中国武术的“活化石”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自古就有“文武盛地”的美称,包含着周秦汉唐元素的古老拳种——红拳,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成为陕西武术的核心代表拳种,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陕西体育博物馆,记者见到一块清代练功石,正是清代的武林人士用于锻炼臂力的道具。“这块练功石顶部刻有‘头号’二字,两边凿有把手,重约300斤。用于锻炼臂力时也有不同的手法,比如‘过脚’‘过膝’‘过腰’。”讲解员岳明洁告诉记者,清代,红拳在关中十分盛行,民间广为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及“东查,西红”的美誉。“清代道、咸年间,红拳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三原‘鹞子高三’、临潼‘黑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和‘通臂李四’,他们集各家拳术之长,对红拳进行了规范和整理,其代表拳路为《四究拳》,广为流传,奠定了今天红拳的运动体系和打手体系。”

  “红拳,更是被喻为陕西地方拳,陕西境内习练红拳者众多。”岳明洁介绍,红拳的雏形萌发于周秦,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近代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 说明红拳套路至今仍保留着周秦时代武舞形式。红拳“排子手”“串子手”中的“手”,又完整保留了汉唐“手搏”原有的含义,红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武术的活化石。

  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并在所著《纪效新书》中首次提出了“红拳”拳名,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

  历经千百年沧桑演绎,红拳所孕育的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已深深地寓于三秦文化之中,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以其阳刚猛烈、大道忠义、正直洒脱、大方入世的精神底蕴成为三秦武文化的精髓。

  奋发而进取:

  “用武之地”的正确归宿

  武本杀人技,从克敌制胜的手段到修身养性的方法,武术作为体育运动的历史其实并不长。

  春秋初期,民间已有习武之风。管仲在齐国要求士大夫举荐“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职业武士,如侠士之类,典籍上称为“侠”“节侠士”“游侠”。

  随着民间武艺日盛,武术开始往庞杂化方向发展。以个人技艺为主的徒手搏技——手搏、角力,在民间有广泛的市场。《管子·七法》记有“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举之如鸟飞,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 军事技术与民间武术并行不悖的格局逐步形成。

  公元702年,唐朝以武举制度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办法授予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一时之间,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长安少年乐此不疲。唐代诗人王维《少年行》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唐时还有颇多文人及民间艺人练剑术,“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就是对高超剑舞艺术的描写。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也出现了很多以习武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向表演方向的发展。

  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不同的武术流派,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明代的中国武术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柔道和空手道的创立,少林武术也在明代弘扬显名。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及其命运甚至与国运相关联。《庄子·杂篇》记载: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这种“侠士风气”对国家危害至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后有商鞅之法明确指出,邑斗有刑。商鞅严峻指出秦国陋俗弊病之一——“秦人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国必危”。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顽疾,从而将这种勇武之气引向富国强兵呢?《商君书》开出药方: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对秦人“尚武风俗”和“用武之地”给出了官方注解。

  然而千百年间,文治常风行,武运却不昌。清军入关后,鉴于洪门会党等反抗而严禁武事。百十年流传下来的“民间大侠”寥寥数人,也不过碌碌一生。

  1919年,国家积弱,民众萎靡。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亲自手书“尚武精神”, 甚至激励国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到两广国术馆促成的南北武术大规模交流,武术与国家气质再一次密切关联。

  至于革命党起事,又是多少人间沧桑、血泪春秋。无论是陈天华蹈海,林觉民就义,还是鉴湖女侠“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乃至汪精卫早年行刺摄政王,狱中绝笔明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都是爱国人士“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仁以为己任:

  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光焰所在

  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是什么?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国际民众认为武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虽无法确定这是影视传媒之力,还是太极健身之功,Chinese Kongfu(中国功夫)最终以“多姿多彩的运动方式、精湛的身体技艺、独特的健身方法、深邃的哲理意蕴”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系统,在世界之林熠熠生辉。

  如果仅仅把中国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还远远不够。没有一个体育项目像武术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民族精神负载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黄聪认为,“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反映出民族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反映匡扶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巧智取、顺势借力的技击原则,反映中国人礼让为先、扎实内在的竞争特点,以及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用“仁”和“礼”为武力框定边界,用全部生命身体力行,或许这就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光焰所在。

  新时代的武术,应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路上不断奋进,更加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

  竞技武术国际化:

  全运会上“群英会” 但入奥还需努力

  “有人说中国武术没有进入奥运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拳种太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观点没有问题。但也正是在力争成为奥运会项目的推动下,中国武术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竞技武术应运而生。”黄聪说,竞技武术的发展引起不少争议,主要焦点是竞技武术“体操化”,讲究“高难美”,缺少了武术的“韵味儿”。“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多视角审视文化的创新发展,重新认识竞技武术的价值与功能。”

  实际上,武术已经多次出现在奥运会现场。1936年,中国武术代表团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展演,产生了巨大轰动。2008年,武术还被列入北京奥运会特设项目。黄聪说,“以目前武术国际化发展现状来看,完全满足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条件,但入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还需要继续努力。”

  据《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套路竞赛规程》和《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打竞赛规程》,本届全运会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套路包括3个项目,即团体[1.男子枪术;2.男子剑术;3.男子三人徒手对练;4.女子刀术;5.女子棍术;6.女子二人器械(含徒手与器械)对练],男子以及女子个人全能(1.长拳、刀术、棍术全能;2.南拳、南刀、南棍全能;3.太极拳、太极剑全能)。散打包括2个项目,即男子和女子项目。

  “相信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陕西必将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再添浓墨一笔。”黄聪说。( 记者 张杨)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