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刘女士近期发现自己大便颜色发黑,出现头晕、胸闷、气短的情况,且情况日益加重,遂至西安市红会医院就诊。消化内科余医生接诊后发现刘女士严重贫血,检查结果提示大便潜血阳性,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多项检查结果异常,预估刘女士的出血量近600ml。
入院后,余医生为刘女士安排了内镜检查,胃镜结果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占位。当提到“占位”,刘女士和许多患者一样,心里开始紧张,占位是不是就是肿瘤、癌症?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明确病变性质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消化内科韩霜主任团队经过讨论后,由消化内科副主任施育鹏医师为刘女士行超声内镜粘膜下肿瘤穿刺活检术,对病变取活检明确性质。
既然已经做了胃镜,怎么还要做超声胃镜?
消化内科专家韩霜主任介绍:超声内镜是在消化内镜和超声检查的结合产物,借助内镜优势进入人体胃肠腔到达病变部位后,超声探头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超声扫描。与普通消化内镜相比,超声内镜的优势在于能够判断占位性病变的起源。消化道管壁分为五层,内镜只能观察到腔内最表面的粘膜层,而其余四层来源的肿瘤只能借助超声探头的穿透效果来判断层次,同时还能扫查周围脏器和组织是否受到侵犯。如果把胃肠道管壁比作一堵墙,超声内镜能看到墙内和墙壁外“隔壁邻居家”中的情况,就好比一双具有穿透功能的“眼睛”,能帮助内镜医生发现普通胃镜和肠镜所不能发现的病变。
与常规体外超声检查相比,超声内镜将超声探头贴近病变部位,利用高频率的超声探头,获得更高分辨率、更清晰的超声图像。
除此之外,超声胃镜还可以借助超声的引导功能,实时直观地进行穿刺食管或胃肠黏膜下病变,增加了病理活检的功能。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通过对病变穿刺取得细胞和组织进行病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确定病变的性质、组织学来源和病理学特征。
在消化内科内镜团队熟练操作、精准配合下,手术高效、顺利的结束。几天后,刘女士拿到病理结果,证实是十二指肠GIS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也就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由于十二指肠部位特殊性,避免进行创伤较大的Whipple手术,利用超声内镜穿刺组织基因检测,先给予刘女士格列卫药物治疗,待肿瘤退缩后进行局部挖除术。
胃肠道间质瘤并不等同于胃癌或者肠癌。癌是指发生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和容易复发和转移的特点。而胃肠道间质瘤则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其局部侵袭性并不如癌,较少通过淋巴结,但更多通过血液转移。
专家提醒,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包括呕血、便血或黑便等症状,以及腹部发现包块、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贫血时,都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如果在胃镜检查中没有发现病灶,最好再进行小肠镜检查,以免漏诊。(通讯员 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