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消息:7月8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邀请中共渭南市委副书记郑维国,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赵林斌,回顾近年来渭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新成就,展示渭南市聚力追赶超越的“秦东实践”。
中共渭南市委副书记郑维国介绍近年来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介绍渭南市文旅融合发展情况
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赵林斌介绍渭南市项目建设情况
凝心聚力谋发展 综合实力新跃升
“五年时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却记录了渭南人奋斗的坚实足迹。”郑维国介绍,“十三五”时期,渭南市积极贯彻中省指示精神,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优势,凝聚起逐梦前行的强大力量。
五年来,渭南市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364.42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1866.27亿元,总量增加了501.85亿元,年均增长5.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和8.8%。
在工业经济领域,渭南市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逐步明晰,形成了能源工业、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等6大主导产业体系。中联重科和华州金钼等企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中国酵素城、3D打印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园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617户,较2015年增加了173户,工业增加值达到561.33亿元,年均增长4.8%。
在农业现代化领域,渭南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30.5万亩,产量达319.6万吨,粮食产量创十年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大荔冬枣”“富平尖柿”“澄城樱桃”等八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已达186亿元。
在民生领域,五年来渭南市累计新增就业21.33万人,新改扩建各类学校894所;市内5个国定贫困县顺利摘帽,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59万贫困人口脱贫;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5万套,解决了20余万群众住房困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在城市建设方面,渭南市积极统筹发展,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精细化管理,通过深入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2020年,渭南市城镇化率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城三区三走廊”的城市空间结构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渭南逐步成为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美丽之城、文明之城、绿色之城。
“华彩渭南”绽魅力 “黄河文化”奏强音
地处“华山与黄河相恋的地方”,渭南伴河而生,随河而兴。黄河流经渭南103公里,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既是渭南市保护和传承黄河文脉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追赶超越步伐的战略机遇。
渭南市潼关县黄河出陕水域
“渭南市将坚持系统性保护、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弘扬,多角度展现黄河魅力、全方位讲好黄河故事,把文化的渭南旋律融入新时代‘黄河之歌’。” 发布会上,王玉娥表示。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据了解,在做好黄河文化保护方面,近年来,渭南市贯彻该方针,组建了渭南市考古基地,建立了常态化文物巡查督察制度,守护好华山文物群落、西岳庙、仓颉庙等文化遗存;同时,还对全市非遗项目开展全面普查与重点调查,制定印发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组建了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发展华阴老腔、华州皮影、同州梆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
将黄河流域传统文化与戏曲、电影、广播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使之与当代价值体系相辅相成、融入实践,成为了近年来渭南市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手段。王玉娥介绍,近年来,渭南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文化导向、价值导向,先后创作推出了秦腔现代戏《李仪祉》《张富清1948》、电影《黄河入海流》《春雷》《粮票》、广播剧《王鼎与林则徐》《白居易》、纪录片《东渡!东渡!》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在讲好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赋予了黄河文化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新内涵。
风起扬帆正当时,凝心聚力再出发。展望“十四五”,郑维国表示,下一步,渭南市将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围绕打造“一市两区三地”目标,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再鼓干劲,再强措施,奋力谱写新时代渭南追赶超越的新篇章。(文 刘嘉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