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杨凌“农高会”上,都有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众参展参会,在“农高会”上淘到新品种、新技术,如今“农高会”已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农科盛会”。
第27届杨凌“农高会”上,参会群众对杨凌小麦新品种充满了兴趣,纷纷围观咨询。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思光与陕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建国为杨凌果业创新中心揭牌。
在小麦育种关键期,每天往返麦田与住所数十次的86岁小麦育种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不辞辛苦,记录着小麦新品种的生长习性。
今年6月23日,“茶博士”余有本(左)与千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泉查看茶叶生长状况,同时探讨茶园管理技术。
今年7月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专家薛吉全(中)与同事在位于榆林市的玉米试验田查看玉米长势。
海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专家王永军查看牛棚后,在牛棚里忙碌起来。
在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展示的部分小麦新品种。
打开中国版图,目光聚焦关中平原腹地,有一座以“农”为特色的农科新城,这里就是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
盛夏时节,走进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教稼园内的后稷雕像巍然耸立。相传,四千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片大地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
1997年7月29日,对杨凌而言,注定是一个要彪炳史册的日子,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使命的杨凌示范区正式成立。
走进位于杨凌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一件件具有时代意义的农具无不映射着中国农业的辉煌成就。从后稷到赵洪璋、李振声等先贤及后来者,在一代代农科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得以不断地开拓创新,续写新篇。
如今的杨凌,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是我国重要的农科教基地。“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等数以千计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诞生在杨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六次更新换代中,四次都是由杨凌品种主导的。
24年来,杨凌示范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不断探索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科特派创业推广、农科培训推广、媒体推广、展会推广等六种推广模式,构建了多元立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形成“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格局,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4年来,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区高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农科旗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田里高高飘扬。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全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
特别是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将示范推广与科技扶贫紧密结合,坚持立足陕西,面向有扶贫任务的中西部省份,重点在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建立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为助力全省、全国脱贫攻坚战贡献“杨凌力量”。
这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24年,为旱地农田装上“科技芯”
打好种业“翻身仗”,不仅要矢志不渝地研发新品种,更要让这些新品种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种业问题,一度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今年6月12日,在杨陵区五泉镇官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试验田里,金黄熟透的小麦随风摇曳。为了赶在雨期来临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带领团队,烈日下在试验田忙碌着收割小麦。
而就在前不久,吉万全团队选育的“西农733”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同时,审定的还有西农235、西农629、荣华116、武农988、武农981,本次国审囊括了陕西7个小麦新品种,而杨凌独占其中6席。
“这次夏收中我们发现,比起‘西农733’,改良后的小麦品种单株粒数有所增加,抗病和抗倒伏方面也表现得更优秀。”吉万全说。
从育种家赵洪璋,到在杨凌从事小麦育种31年、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再到如今的王辉、赵瑜、吉万全等一批小麦育种科学家,四代育种人接续扎根在育种事业里,目的只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盛夏时节,草木葱茏。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的油菜育种基地里,放眼望去,辽阔的油菜田里油菜花开得正艳,金灿灿的油菜丰收在望。民乐县新天镇周陆村种植大户付伊之种了多年油菜,为这粒来自陕西杨凌的新品种赞叹不已。
“去年试种了120亩杨凌专家选育的‘秦杂油11号’新品种,抗旱耐寒,表现特别好,今年扩种了800多亩,再过一个多月就要丰收了。”说话间,付伊之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付伊之所种植的油菜新品种,正是由位于杨凌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品种选育人韦世豪选育的“秦杂油11号”。
作为“育种人”,如今韦世豪已选育润普丰、秦杂油7号、秦杂油11号和秦优1806四个油菜新品种,新品种的油菜不仅大大提升了油菜的品质和产量,也极大地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同样,在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井克梁村的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千亩玉米种植基地,千亩早熟耐密玉米品种在这里表现良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专家薛吉全看着绿油油的玉米田,格外自豪,这些都是玉米种植试验区,密植和品种都不一样,每亩从4000株到8000株的都有,从陕单609到陕单650等都不尽相同,这些都是沙地上种植,它们的表现都非常良好,效益也很高。
“玉米育种难在选系,重在测配,关键在种质。”薛吉全介绍,通过多年的玉米试验攻关,2012—2014年,连续4年在陕西省定边县6亩陕单609灌溉春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分别达到1402、1409和1420公斤。
如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站的科研攻关下,榆林玉米产业从190万亩扩大到410多万亩,单产水平可提高100—150公斤。
展开这一幕幕丰产增收的图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头戴草帽、手拿农作物进行观察、登记的农科专家们的身影,他们让人难忘,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他们致力于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旱区农田“开花结果”。
近年来,杨凌培育的“西农979”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三个小麦品种之一,“秦优7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非常大的高油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实现了机收玉米育种的新突破,“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苹果新品种有望成为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杨凌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以来,杨凌示范区持续加快种业自主创新,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以及西北旱区新品种推广等工作,育良种、推良技、种好粮,一条用现代科技赋能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正朝着未来清晰铺展。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768个,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众多“杨凌良种”。目前,杨凌种子年交易总额约8亿元,成为西部地区优质的农牧良种集散地。
截至目前,杨凌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推广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2021年初,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投资20亿元建立了种子产业园。依托这一平台,杨凌将进一步整合企业、高校、政府科技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粮食优质高产的同时,打造种业大品牌。
今年4月9日,杨凌示范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组建了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致力于围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旱作耕地、沙质耕地、盐碱化耕地等,立足陕西、服务全国,为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杨凌示范区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切实解决好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引领示范,有效提升旱区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继续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杨凌力量”。
这是奋发进取、硕果累累的24年,助力旱地农田丰产增收
为群众办实事就是要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24年来,杨凌始终秉持初心和使命,在科研路上矢志不渝,致力于将最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到祖国辽阔的农田上,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贡献“农科力量”。
无论是陕南漫山遍野的茶园,还是关中、陕北遍地的杂粮作物,无论是宁夏大地茁壮生长的中药材,还是甘肃庆城硕果盈枝的苹果……处处都标记着来自陕西杨凌的“农科基因”。
站在陕南高山茶园,放眼望去,漫山的茶树错落有致,美不胜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系主任、陕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余有本常年穿梭在茶园中。在当地人眼中,余有本是有名的“茶博士”,他从病虫害防治到茶园规划再到品牌包装、销售等,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汉中市宁强县深处秦巴大山交汇处,种茶历史悠久,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全国少有的高山绿茶产区。因为当地茶农不懂技术,茶园疏于管理,茶树老化严重,导致大部分茶农放弃茶园管理,茶产业荒废。
2006年,余有本将种茶技术带到当地,破解了当地茶产业发展的困境。余有本认为,从茶园管理入手,对老化茶树进行改造和老旧品种进行更换,使当地茶园面貌焕然一新,并在当地推广先进的绿茶加工工艺,并提出发展红茶产业等举措。为当地打开“茶+”新模式,拓宽了茶农增收致富的路径,使当地茶叶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征程。
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办肖家坝村茶农罗天友在当地一家茶企务工,负责茶园除草、施肥、排水、绿化、精修管理等工作,罗天友自己将六亩土地流转给茶企后,每年流转费能拿到3600元,加之在园区务工每年能拿到五六万,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每年在试验站工作超过200多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研究员、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站长刘振中,对庆城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颇有感触。刘振中介绍到,通过试验站多年来的科研攻关,为庆城当地示范推广了旱地矮化密植建园9万亩、郁闭园提质增效8万亩、优质苗木繁育1000亩、瑞阳瑞雪新优品种高接换优达到1000亩。
“科技为苹果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政阳介绍,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是西农大在省外建立的苹果试验示范站,多年来,通过校地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机制、新农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助力庆阳的苹果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无论是在空旷的露天大田生产,还是现代智慧农业大棚生产;无论是在辽阔的平原地带,还是在曲折陡峭的高山农田……哪里的农田需要农业技术支撑,哪里的农户需要学习农技知识,哪里就有杨凌的农科专家们传播技术的身影。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在祖国辽阔的农田里,像余有本、赵政阳这样常年扎根田间地头,助农丰产增收的专家教授还有很多。同时,像罗天友等依托来自陕西杨凌的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走上致富大道的农户,更不在少数。
24年艰苦卓绝的助农事业,让杨凌示范区已然成为农田里的一座“智库”。据悉,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就达到2700多项。而在过去的一年里,杨凌就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27场次、培训农民4.6万人次。
时至至今,杨凌已累计培训超过50万人次,全国累计23个省市自治区、116个地市、274个县区的16299名学员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24年,释放助农增收“聚变”效应
纵观世界各地涉农展会,几乎没有一个展会能比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更加接地气。杨凌“农高会”创办于1994年,每年金秋时节,为期5天的杨凌“农高会”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参会群众。近年来,每年参会群众超过百万余人,交易额达到上千亿元,“农高会”已然成农民群众心中名副其实的“致富盛会”。
2016年第一次参加杨凌“农高会”,宁夏隆德县葆易圣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田永强就为杨凌“农高会”的人气感到惊叹。参会人员结构涉及到农民、专家、政府职员、科研人员等各个行业。
短暂的5天时间,就让田永强成了“农高会”的“铁杆粉丝”。从2016年首次参会,至今5年来,最让田永强记忆深刻的是,第一年原本仅带了4箱产品,准备在“农高会”上进行展览展示,但是招架不住参会群众的求购需求,展会还未结束,4箱产品就被销售一空,卖了1.2万元,这让田永强更加看重杨凌“农高会”的品牌效应。
在杨凌“农高会”上,你能看到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刷新你对“三农”的认知;在杨凌“农高会”上,你有任何农业难题,都有坐诊专家教授现场进行答疑解惑;在杨凌“农高会”上,你还能参加农业领域各不相同的座谈和讲座,学习收获不同的农业知识……
从农民到企业家、专家,从合作社到政府、高校,杨凌“农高会”仿佛一座桥梁纽带一样,将各方紧密连接,为政府、高校、农民、企业等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助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通过27年艰苦卓绝的发展,如今,“农高会”是我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和国家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9年“农高会”期间,陕西省扶风县木林森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立刚收获不小,参会的前三天时间,李立刚就接到了3笔订单,来自北京、广州和四川的客商一共预订了10万公斤的苹果。“我种植的是烟富3号晚熟苹果,有300多亩果园的果树已经挂果,预计今年可收获35万公斤苹果,这几天就能采摘。”李立刚乐得合不拢嘴。
已经是第六次参加“农高会”的李立刚,为“农高会”上的人气感到惊叹。李立刚告诉记者,2014年,他在家乡扶风县法门镇黄堆村流转了700多亩地,但土地流转了却不知道该种什么。在当年的杨凌“农高会”上,李立刚转了整整5天,他见到了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矮化密植苹果展示,深受启发,下决心要发展现代化、集约化的苹果种植。建园、定植,标准化的矮砧苹果园建起来了。
既是参展商,又是参会群众,李立刚逛“农高会”,有着双重身份。2015年,李立刚又在杨凌“农高会”上找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投资七八万元给自己的苹果园配套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如今,李立刚的“封神台”牌苹果主打高端市场,一盒12个装的苹果售价180元,平均一个苹果就能卖到20元。
如今,在杨凌除了享誉中外的“农高会”以外,还有每年春季举办的“双交会”“畜博会”等一系列助农展会,对农民群众而言,来杨凌无论是参加“农高会”,还是参加“双交会”或“畜博会”等,都能斩获一份致富法宝。
“我参加杨凌的‘双交会’‘农高会’至少都超过了8年。”对山东省烟台杉杉珍稀林木培育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庆文来说,每年举办杨凌“农高会”春季分会暨西部(杨凌)农资苗木交易会意义重大。
“每年春季,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为广大农资、苗木以及农户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帮助很多农户及农资企业走出买难卖难问题。”杨庆文介绍,“双交会”是他参加的这么多展会中,负有盛名的展会。
“这次来陕西杨凌参加‘双交会’,自己早已开始筹备,‘双交会’前一天,就携带着4000多棵曼地亚红豆杉苗,赶赴杨凌。”在第十三届杨凌“双交会”上,杨庆文如约参展,喜不自胜。
杨庆文主营曼地亚红豆杉,“买棵大树,送棵小树,两个种在一块,就能结豆!”杨庆文边为客户介绍,边展示自己展位的红豆杉,忙得不可开交。
对杨庆文来说,还有个更大的梦想,就是想通过参加杨凌的“展会”打通西北大市场,“参加这么多年的杨凌盛会,对西北市场有了很多了解,特别是陕西是个农业大省,但是特色苗木缺口较大,群众兴趣很浓,所以有机会就来西北地区发展。”杨庆文介绍道。
像田永强、李立刚、杨庆文这样,看重杨凌“农高会”“双交会”等农科展会的参会群众不在少数。杨凌“农高会”自1994年创办以来,累计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和超过3000万的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参展项目及产品超过17万项。
“农高会”创办至今,累计促成投资与交易额达到12300多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杨凌“农高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和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24年前的杨凌,如果说还是行驶在农海上的一叶“扁舟”,那么如今的杨凌,已然成为航行在农海中的一艘“巨轮”,从起初成立时的如履薄冰到如今的稳重前行,杨凌已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领航者”。
24年的艰辛探索,让“农科城”杨凌发生了精彩“嬗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杨凌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于杨凌示范区而言,在未来发展的路上,也定将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做好“先行官”和“领头羊”。(文/图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