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喜讯频传:“秦禹”专用车成功出口中亚,让渭南制造再次走出国门;深圳双盈电子渭南物联网系统设备研发制造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填补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空白;中国长城(陕西韩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一期项目两条计算机整机生产线全面建成投产,为推动国内工业控制系统逐步走向国产化迈出了重要步伐;全市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截至8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641.5亿元,同比增长31.3%;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3.1%)、全省(9.7%)2.3和5.7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2位。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个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一个个生动详实、富有说服力的数据,清晰勾勒出我市以工业倍增引领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成长脉络,记录了我市实现工业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彰显了我市工业经济稳步向好的潜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蓝图绘就跨越发展弯道超车正当时
多年来的发展,我市工业基础扎实,实体经济兴旺,呈现出蒸蒸日上、连连攀升的强劲势头。然而,依然存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主导产业不明晰、工业投资不足等短板弱项。不沿边、不靠海,如何跳起来摘桃子,实现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在“十四五”时期再创辉煌、开启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成了渭南人最深的关切。
“渭南追赶超越的短板在于工业,支撑在于工业,潜力和希望也在于工业。”决策者一语中的,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认真谋划,在“十四五”期间推出工业倍增计划。该计划紧盯“一个目标”,即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现代工业强市;突出“三大领域”,即围绕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领域,构建“353”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3个千亿级,能源工业、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5个500亿级,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3个超百亿级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促进西渭产业联动、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园区集约高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融合、高水平招商引智、坚守环保安全底线等“十项任务”。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计划实施以来,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业倍增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高位推动,把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经济工作首位,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步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打好“组合拳”,聚全市之志、举全市之力,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与此同时,印发《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健全考核办法、指标体系,细化目标清单、任务清单及项目清单,建章立制,确保“十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召开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邀请100余名优秀企业代表参会,为高质量发展鼓劲助力;利用各级各类平台广泛宣传,营造重视工业、发展工业、振兴工业的浓厚氛围;开展工业稳增长、项目落地、要素保障等“十大攻坚行动”,坚持周调度、月总结、季考核,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与困难。
精准破题全力打好工业倍增“组合拳”
工业倍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发力,离不开优良高效的营商环境、金融和人才的支撑。
全力营造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是打造工业强市的根基所在。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始终秉承当好“店小二”、做好“贴心人”的理念,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生命线工程,筑巢引凤和腾笼换鸟多轮驱动,对标国内一流环境,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搭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努力实现企业需求和民生问题快速响应、马上办理、闭环解决,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目前,我市依托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渭南企业码”,搭建政企互动桥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截至目前,4674户企业已进驻使用,累计为企业推送惠企政策148项,完成28类线上项目申报。
推动工业倍增、实现工业大突破急需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如何让项目落地生金?我市扎实推动“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实行“容缺+承诺制+并联审批+全程代办”模式,实行重点项目集中办理,推行项目手续限时办结,加快项目手续办理速度;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建立重点项目信息和调度平台,强化项目调度,实行项目问题交办机制,让好的项目引得来、留得下、发展得好。
当然,工业倍增目标要实现,也离不开金融和人才支持。我市设立了市级工业发展基金资金,支持激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建立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制,依据企业条件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除此以外,建立市工信领域专家库,发布工业领域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举办“弘文讲堂”渭南班,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拿出舍我其谁的劲头,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在不懈努力下,工业倍增计划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推进机制加快建立、资源要素有效集中、上下合力全面增强,取得了初步成效。
奋发有“渭” 工业强市“渐入佳境”
行走于秦东大地上,各企业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挥汗如雨,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在陕西麦克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大货车整装待发,准备将公司研发生产的生物农药原料药送往海内外客户手中。据了解,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农药原料药和生物医药中间体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它所研发的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原料药及制剂50余种,远销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前不久,该企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至此,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
所谓的“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而“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麦克罗”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是我市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我市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优化企业创新能力,为工业增势蓄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两家省级“质量标杆”企业,51个产品被列入省级重点新产品目录,5个产品入选“第一批省级重点新产品认定”,两个产品入选“陕西工业精品”,4个项目获得省级2021年度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项目。截至目前,全市今年新认定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个数位列全省第3位、“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个数位列全省第二位。
加快项目由散转聚、结构由低转高,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是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加大项目谋划、招引、落地力度,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想办法延链、补链、强链,建立园区产业规划引导机制,起草《渭南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渭南市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导则》,引导企业“以产入园”。制定并印发《全市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整改实施方案》,梳理制约园区建设要素保障问题线索47项,并在全市提升园区承载力专项行动暨工业倍增调度会上通报,统筹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园区优化整合工作。加快推进“双创”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3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5家、市级18家。
一直以来,我市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创建绿色工厂,全面落实“节水优先”要求,对全市钢铁、化工、有色、食品等重点用水行业进行了摸底调查,指导各县(市、区)积极培育创建节水型企业。加强节能监察体制机制建设,对我市重点耗能企业实施专项监察,主要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能源限额标准,一串串数据十分亮眼。今年以来,7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工业绿色制造重点项目储备库已储备29个绿色制造转型升级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富平生态水泥公司荣获全国利废新材料示范企业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水泥生产企业。如今,“绿色”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底色。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如今,我市工业总量实现倍增、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融合持续深化,全市经济发展也发生了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工业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在渭南呈现出高歌猛进、锐不可当的强劲势头。 (渭南日报记者 杨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