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来源:西安日报  |  2021-11-19 11:34:50

  原标题:陕西制定“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 将西安打造成国际陆海贸易 大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

(转载)陕西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工作人员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西安飞往连云港的货运航班装载货物。(资料图片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摄)

(转载)陕西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工作人员为货机装载货物(资料图片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明 摄)

(转载)陕西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银西高铁建成开通填补了西部高铁发展空白点。 (资料图片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翟小雪 通讯员 唐振江 摄)

(转载)陕西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港口功能区。(资料图片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摄)

(转载)陕西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中欧班列成为重要国际贸易通道(资料图片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摄)

   为发挥陕西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我省制定“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到2025年,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通江达海 连接世界

  将西安打造成国际性商贸物流枢纽

  规划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陕西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到2025年,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建成连通内外、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网综合大通道,形成西部领先、通江达海、连接世界的枢纽优势,将西安打造成为国际性商贸物流枢纽和国际陆海贸易大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高速铁路营运里程争取达到150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到70个、年旅客吞吐量67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80万吨。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强大的开放型产业集群,构建内外需并重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3%,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1美元,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达到395美元。

  建成具有陕西特点和优势的创新发展体系,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核心区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成为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国家(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万家,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陕工作数量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4‰。

  区域融合 通道连接

  形成全方位联动开放布局

  按照“核心承载、区域融合、通道连接、优化升级”的思路,形成“定位明确、发展协调、开放共享、合作高效”的内陆开放高地,在空间和功能上形成“一核两翼四通道五中心多平台”的全方位联动开放布局。

  “一核”即西安都市圈。主要包括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向西连接宝鸡,向东连接渭南,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为主轴,承载中国西部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核心枢纽。

  “两翼”即陕北能化之翼、陕南生态之翼。陕北能化之翼主要加快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打造万亿级绿色低碳能化基地,积极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陕南生态之翼主要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建设,充分发挥串联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枢纽作用。

  “四通道”即新亚欧大陆桥“亚欧干线”通道、蒙俄—东盟“南北干线”通道、亚欧干线中巴“南亚支线”通道、亚欧干线地中海“西亚支线”通道。

  “五中心”即“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

  “多平台”即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级开发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展示中心、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等综合开放平台,形成多平台支撑的开放发展格局。

  互联互通 协同互动

  加快打造“陆、空、网”立体交通枢纽

  我省将加快打造“陆、空、网”立体交通枢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对外互联互通。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协同互动,构建东西互济、联南撑北的国际物流枢纽,打造现代商贸高地。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持续推动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不断完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布局,释放第五航权红利,提升航空旅客中转服务水平,提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权开放水平和全面直航比例,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榆林航空口岸开放进程,推动汉中、延安、安康等机场健康发展。完善“米”字形高铁网建设,加快包海大通道在陕路段建设,加快西安至十堰高铁建设,推动绥德至太原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品质,有序实施连霍、福银、京昆、包茂等国家通道部分路段扩能工程,推进岚皋至陕渝界、吴起至华池(陕甘界)、洛南至卢氏(陕豫界)等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畅通与重庆、甘肃、河南等周边省市高速通道。

  陆海联动 东西互济

  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空间布局

  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聚焦铁路、航空两条贸易物流通道,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指定口岸为平台,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以西安为运营组织中心,构建“一主五廊”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空间布局。织密通道网络,加快短板和瓶颈路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通关一体化、联运规则软联通水平,畅通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及东北亚的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国际大通道。发挥西安综合立体交通网优势,织密干支线运输网络,完善国际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构建亚欧国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物流贸易运营组织中心和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高效聚集平台。

  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通关便利化,研究推动中欧班列无纸化运输和铁路运单物权化改革,推动“关铁通”项目、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在中欧班列长安号实施,制定中欧班列铁路集装箱运输技术规范。争取TIR运输与中欧班列联动,试点实行国际联运集装箱货物始发站、中转站和目的站监管互认,推动海运提单与铁路运单互认互用,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便捷的综合服务。深化与班列沿线国家在贸易、产业、友城等方面合作,探索开行“人文班列”“旅游班列”,优化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加大海外服务网络建设,拓展境外市场。到2025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左右,货运量达到400万吨左右,建成投用10个海外仓,各项指标持续全国领先。

  加快聚集 完善功能

  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

  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中心片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航空物流、贸易金融等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探索以铁路运输为主导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运输规则,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杨凌示范区片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加快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农产品检测认证、农产品加工、国际农产品商贸物流发展,扩大农业技术、农业物资出口规模。

  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口岸各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通关物流追溯,促进跨境贸易数字化,实现“单一窗口”功能覆盖国际贸易全链条。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用好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西安铁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大型铁路口岸平台。加强金融、民航、铁路、港口等数据对接,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争取海关总署“安智贸”项目在西安试点。

  提升能力 激发优势

  建设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

  推进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西安、咸阳共建临空经济带,圈层式拓展临空经济示范区范围,不断加深与铜川、渭南等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型航空枢纽综合“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网络辐射能力、空地联运能力、客货集散能力,推动客货同步发展。深度激发“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五大优势,围绕打造千亿级临空产业集群目标,培育壮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快速聚集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航空维修、航空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总部经济、临空会展等临空偏向型业态,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攻克瓶颈 聚焦前沿

  建设西安丝路科创中心

  积极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进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示范,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西安方案”。

  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生命科学四大领域,实施第三代半导体、光子技术与产业、5G和云计算、航空航天等八大强链行动,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硬科技发展模式及制度创新经验,产生一批占据全球产业链高端的硬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一批硬科技重大创新示范项目,打造“硬科技”之都。

  推动协作 整合资源

  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

  推动区域协作。加强与国内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省份合作,整合具有鲜明丝路标识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建秦岭、黄河等文化旅游带和西北五省、川陕甘等旅游协作区,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的合作,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强化一体营销和推广,共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和旅游带。加大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建设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支持西安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支持宝鸡发展周文化主题演艺。支持汉中做强两汉三国文化线路。支持榆林石峁遗址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推动试点 引导创新

  支持西安创建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推动金融改革试点。创建西安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铜川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西安市开展数字人民币第二批试点工作,持续推动应用场景和载体多样化。充分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政策,争取国家金融外汇改革试点落地陕西自贸试验区,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和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扩容等试点工作。围绕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金融机构稳妥开展金融创新,争取实现全国“首单效应”,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案例。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和新业态试点。

  完善陕西省金融服务云平台、“政银企”对接平台、“通丝路”平台,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

  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广跨境人民币创新产品与业务模式,深入开展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和启动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

  支持西安创建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铜川创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本组稿件由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昭 采写)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