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唐兰可 张航)
渭南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秦东大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加快提质增效,推动产业振兴
渭南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稳产保供能力显著提升。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自主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渭麦9号”顺利通过国审。渭南玉米增密度‘5535”小麦宽幅沟播“3335” 两大集成技术在全省推广。果畜菜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01万亩,总产量469万吨。全市瓜菜种植 155万亩,高品质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 53.1%、68.7%。全市生猪出栏260万头。“白水苹果”、“大荔冬枣”等八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186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肉案子”“奶瓶子”。产业链条不断健全。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6家,培育的大荔冬枣、澄城樱桃、潼关软籽石榴、白水苹果、富平奶山羊等8条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均在50 亿元以上。
构筑广阔舞台,推动人才振兴
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突出位置,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制定印发《渭南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行动计划》,实施“三五”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全市有56名市级农业团专家、553名县镇级农业骨干人才、5300名左右村级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
孕育乡土新风,推动文化振兴
以“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2060个村建立自治章程,2073个村建立村规民约,256个社区新修订自治章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 个、文明实践所124个、文明实践站1608 个。规划建成省级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示范点5个、镇级综合文体中心30个、百县万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48个,申创市级以上文明村镇110个。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生态振兴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建设美丽乡村,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市农村“厕所革命”快速推进,93%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创建全国绿色村庄22个,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61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271个,数量全省领先。“四好农村路”创建扎实推进,全市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和省级示范市称号,富平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189个乡村振兴重点项日建设有效落实,改造农村学校114 所,提升改造农村幸福院100所。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组织振兴
筑牢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全市108个镇党委配备1128名镇领导班子人选。2073个村实现“一肩挑”。完成综治视联网系统建设556个,构建四级互联互通的共建共治格局。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去年一年民间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4%。
当下的渭南,正在围绕“人回来、人发展、人幸福”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返乡、留乡人员创业,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用好“三变”改革发展路径,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加强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不断提高全市300多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文/任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