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 西安再展魅力
来源:西安晚报  |  2022-04-19 10:41:40

  上周,伴随着“太空出差三人组”顺利回家,成功为其护航的西安“硬科技”不断受到央媒权威解读。同时,自带流量的“西安都市圈”中欧班列“长安号”等相关新闻一出炉便引发海内外媒体重磅围观,成为各家媒体报道的重点亮点。

  长安号开通“跨海”专列引关注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自正式获批就备受央媒关注。4月18日,《经济参考报》撰文《西安都市圈:多城协同抱团打通双循环》,肯定西安都市圈发展,认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都市圈已然勾勒出雏形”,称“西安都市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发挥带动辐射效应,成为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

  4月13日,一则“中欧班列长安号开通跨里海、黑海班列”的消息在海内外媒体广泛传播。新华社相关报道被中国改革报、中工网、环球网、中国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新华网等89家国内媒体采用,“中国西安开通新的欧洲货运列车服务”外文专线稿件,被世界新闻网、马来西亚《星报》、一带一路网、伯南布哥《每日邮报》、安莎通讯社、LINE TODAY等48家海外媒体采用。

  “这一新线路采用铁—海—铁多式联运,可辐射东欧和南欧多国,将成为中国与欧洲新的黄金贸易通道,也将为贸易企业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中新社在报道中如是说。

  近年来,西安对外交往影响力显著提升。4月13日,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首次发布《中国城市对外交往影响力分析报告(2022)》,报告显示,西安在多项指标中表现“抢眼”,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交往节点城市、丝路文化高地。

  权威媒体解读“硬核”科技

  4月16日,“太空出差三人组”顺利回家的报道刷屏网络,在“回家之路”密集直播同时,央视《焦点访谈》、新华社、中新网等央媒纷纷权威解读在其中贡献重要力量的西安硬核科技。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进一步提高返回落点预报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成功实施神舟十三号返回段测控任务;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中国空间站研制中继终端、天线网络和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为航天员的“回家路”保驾护航……这些骄人成绩被各家媒体大力报道。

  “上天”技术了得,“地面”科技也不逊色。“‘数字秦岭’护山、无人机巡河、‘环保智慧大脑’精准治污……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生态西安建设如虎添翼。”4月18日新华网推送文章《科技让生态西安建设如虎添翼》,报道近年来西安市创新保护手段,筹建“数字秦岭”,建立起天地空人网一体、上下协同、跨部门信息共享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文化“出圈”彰显古城软实力

  上周,新华社“西安博物院新颜迎宾”的消息登陆光明网、环球网、中工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人民网、新华网等114家媒体,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55万次,在“一眼千年”中看长安万象受到万众期待。

  正在日本进行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大型文物展在日本京都开展已近一月,热度依旧不减,当地京都新闻和产经新闻对此关注报道。

  和古城历史一样备受人们关注的还有西安美食,这次,“出圈”的竟然是入驻古城的海外美食。日前,一篇讲述“泡馍馆里的土耳其浪漫”的文章得到国际在线、学习强国、世界旅游报网站、中华新闻网、海内外资讯网、华人资讯等多家媒体、平台转发。文章通过在西安的土耳其留学生何浩讲述的美食故事,展示出西安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色和国际化大都市形象。

  此外,“核酸检测贴纸助力全民抗疫”“物资储备充足 市民生活有序”等西安疫情防控新闻也受到央视网、光明网、中新网、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关注,从“‘清零四宝’到‘盛唐守护天团’再到最强谐音梗‘霍去病’上线,西安‘贴贴’们不仅能守护健康,还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光明网推送文章如是说。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薛雯)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