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2-05-26 16:33:09

  5月25日上午,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情况。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召开了全市文物保护大会,印发了《渭南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渭南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9—2022年)实施意见》等,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物事业发展格局,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渭南: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_fororder_IMG_0951

发布会现场 摄影 吴明玲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荔介绍,目前渭南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文保单位165处,县级文保单位398处,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29909件(组),珍贵文物1884件(组)。

  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渭南市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调查,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展全市石窟寺调查,共调查13处,其中新发现4处;完成了渭南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田野调查,对全市古建筑壁画保护情况进行调研,调查面积达4939平方米,摸清了壁画病害问题,为下一步针对性修复提供了基础资料;开展秦岭北麓渭南市旧石器时代遗址田野调查,采集石器标本达700余件。

  考古工作成效显。近年来全市考古发掘古遗址、古墓葬11处。2019年富平县发掘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壁画(唐代)。澄城县刘家洼遗址(东周时期)评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考古发掘。正在发掘的韩城市陶渠遗址(西周春秋时期)、白水县杜康沟遗址(新石器时代)等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保护规划引领先。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配合渭南市人大制订并出台了《渭南市仓颉墓与庙保护条例》,编制了《渭南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发展规划》、《西岳庙保护规划》、《丰图义仓(2020—2035)保护规划》,配合省上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规划》,确保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文物保护力度大。自2020年起,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每年设立市级文物专项保护资金200万元,2022年起要求各县(市、区)至少落实县级文物专项资金50万元,并已纳入华彩渭南建设考核;近三年累计争取中省财政资金1.13多亿元,实施保护维修工程50项,修复可移动文物60余件(组),使一批濒危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行政审核把关严。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审批了渭南市东涧峪水库输水管线建设工程、澄韦高速公路建设、京昆高速改扩建工程、引汉济渭(三期)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文物保护。其中澄韦高速公路建设穿越魏长城遗址报省政府审批同意。渭南市中心城区、经开区、高新区、卤阳湖开发区完成文物区域评估,并利用区域评估成果进行行政审批。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魏长城澄城县翟尚村段本体维修和旅游道路建设已完工,华阴段也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储备项目。魏长城华阴市城南村段已建成开放,红丰村至西关村段魏长城抢险加固工程正在实施。城南村至朝元洞长城防护工程、西关村至朝元洞本体保护工程资金国家文物局已下拨。《华阴市段魏长城自然生态修复及环境整治项目》已编制完成。魏长城合阳县河西坡村段保护工程正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测绘机构开展黄河流域革命文物调查,新发现革命文物47处;实施了渭华起义司令部旧址三教堂维修、富平县米家窑交通站旧址、蒲城县包森故居等工程。蒲城县杨虎城旧居东院、临渭区老爷庙、王劲哉故居、富平县红二方面军司令部旧址等维修工程正在实施;编制了《渭南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创作了革命题材《红梢林》《渭华星火》《张富清1948》等文艺作品。

  下一步,渭南市将深入挖掘渭南文物资源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渭南故事,彰显中华文明,不断加强渭南文物保护力度,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贡献力量。(文 吴明玲)

编辑:陈锵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