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斗鼓是陕北地区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不仅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生动写照。
壶口斗鼓表演 摄影 赵媛媛
在壶口岸畔,白头巾、红腰带、舞动的鼓棒、整齐激昂的鼓声等构成了壶口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壶口斗鼓表演队伍中,头戴白头巾、身系红腰带的贺东朝娴熟的技艺与卖力的表演格外引人注目。
贺东朝是壶口镇桃曲村的村民,今年已经62岁了。从7岁开始,贺东朝就跟随父辈学习斗鼓。40多年前,贺东朝曾来到壶口景区做小工,为壶口景区的建设出了一份力。2017年,贺东朝得知壶口景区增加了实景演出项目,这个祖祖辈辈务农的庄稼汉又回到了这片土地上为游客表演斗鼓。“年年搞修建,一年的变化比一年大。”看着家乡因为旅游业的兴起而振兴,过去的石窑如今已变成高楼,贺东朝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贺东朝介绍壶口斗鼓 摄影 赵媛媛
壶口斗鼓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镲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是老一辈壶口人逢年过节必备的庆祝活动。以贺东朝为代表的老一辈壶口人如壶口瀑布一般,乐观奔放、坚韧不拔,他们也将这种精神全部倾注到表演中。如今,在不断的培训下,贺东朝所在的表演队伍已有几百人。这些人大部分来自附近的农村,在农闲时来到景区表演斗鼓,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增加了收入。同时,在新鲜血液和传统技艺的融合下,这项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手艺也得以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壶口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持续在做优旅游服务上下功夫,以“打造壶口旅游小环线、衔接黄河文化园区、链接沿黄公路辐射区”为思路,注重依托沿黄公路、壶口景区、黄河文化古村落等,大力发展旅游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把壶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成现实。(文 王旭萌 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