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均良创始人张应龙:科学护沙用沙 唤醒土壤生命力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2-11-08 16:35:23

  在当地人眼里,张应龙是“全国劳动模范”——放弃高薪岗位返乡治沙,带领乡亲们摸索出了致富新路径;在外界眼里,张应龙是“治沙疯子”,扎根陕西省榆林市毛乌素沙地20年,成功让42.8万亩沙海化为绿洲。 

张应龙:用科技唤醒生态的自我生命力_fororder_图片3

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 

  但在陕西均良土壤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均良”)创始人张应龙眼里,“科技工作者”或许是更为贴合他的标签,因为今天取得的一切成果,皆源于科学的治沙理念。

  巧借科学之力 因地治沙

  “把沙子当作敌人一样又防又治是传统治沙观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还原沙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学会护沙、用沙,让植被自我繁衍,生态自然循环。”张应龙所提到的,正是他这些年一直践行着的科学治沙理念——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实现生态的循环利用。

  如今,他所承包治理的秃尾河源头圪丑沟流域沙地,水丰草美,被游客惊叹为“毛乌素中的马尔代夫”。但在二十年前,这里漫天黄沙,寸草难生,因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而饱受风沙水土侵蚀,土壤环境极其恶劣,退化了一千多年的生态早已失去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必备条件。

张应龙:用科技唤醒生态的自我生命力_fororder_图片4

张应龙在工作

  “在这里植树造林,靠蛮干不行,必须巧借科学之力。”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张应龙在黄沙中苦干多年逐步摸索出的经验教训。

  这些年,他从“单打独斗”转为与科技主体开展合作,一方面建成各类生态实验站、监测体系,并大力引进土壤、水文类专家学者,研究毛乌素沙区水文地理特征,用科学的方法因地治沙;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推出生态经济林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产模式等,形成新的林下经济,令沙地创造价值,让老百姓享受生态建设的红利。

  从基础环节入手 破解生态难题

  一系列治沙实践绘就了一幅跨越近二十年的治沙长卷,而其中最生动的一笔,是张应龙对微生物科技的探索。

  在多年植树造林过程中,张应龙发现,植物的枯枝落叶,必须通过微生物来有效地分解成养分和有机碳,这样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好。“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破解养分难题的核心,就在于微生物研究。”

  此外,榆林治沙工作基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承担着维护国土空间战略安全的要责,但这样一个宏大的战略工程,目前科技支撑却不够,林子里出现的一些退化现象,就是因为针对微生物的研究体系没建立起来。这也让张应龙近年来愈发觉得,投身微生物领域的绿色科技创新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此契机下,2017年,张应龙成立了陕西均良土壤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均良”)并入驻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启了“微生物改良土壤”的研发推广之路。“微生物难题是中国人工造林无法绕开的一个坎,我们希望对此进行科技创新,这也是成立陕西均良最朴素的初衷。” 张应龙解释道。

  开启微生物研发

  微生物的研发如同制药,过程漫长而艰辛,但张应龙一直充满希望。

  他一方面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等科学院所,与专家教授、杰青优青开展科研攻关合作,夯实人才基础;另一方面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监测站等科研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做科技研发不是最大难题,目前我们不熟悉的是市场转化。”正因为此,张应龙在公司成立之初,便将公司落地在了沣西新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西部云谷,借助秦创原的平台资源以及沣西新城所提供的科技孵化服务,实现科技成果面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转化。

  如今,陕西均良研发的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等产品,在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土壤虫害、促进作物稳产增质方面成效斐然,并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实现了有机废弃物转化利用,目前已拥有相关授权实用新型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去年,我们在技术上实现了一个大突破,在榆林、宁夏地区种植出了牛肝菌和松茸菌,大概一亩地产量在200斤到300斤之间。”张应龙介绍,这一新兴产业模式将为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生态难题。

张应龙:用科技唤醒生态的自我生命力_fororder_图片8

  张应龙团队在基地种植的食用菌

  基于应用进行研发,让科研成果最终回馈到事关民生福祉的生态建设中,这是张应龙做绿色科技创新的鲜明理念,也是他身为一名老党员所秉持的信念。“绿化好了,生态安全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就上去了,这些是我在一线的治沙实践中能够亲眼见到的景象。”张应龙表示。

  这些年,张应龙利用科技创新,成功发展苗木繁育、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累计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达8000多万元,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改变了区域农民的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也真正通过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带动了一方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张应龙:用科技唤醒生态的自我生命力_fororder_图片9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西部云谷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打造从企业成果转化到构建全方位科技服务支撑,深入践行“两链”融合。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像张应龙一样的人,在这里实现梦想。(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编辑:赵浚喆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