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为期五天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开幕。陕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向大会提交了《开创陕西黄河文化“事业产业两融合”新境界》的提案,建议努力开创黄河文化“事业产业”融合格局,奏响黄河“大合唱”。
陕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 受访者供图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转化,对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文旅产业升级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具有多重要义。
常伟认为,当前,随着国家层面规划的出台实施,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在陕西黄河文化体系构建、经济效益转化、黄河文化传播等方面,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欠缺认知度高或统领性的文化IP,影响黄河文化的价值呈现;二是黄河流域生态依然脆弱,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大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偏弱,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环境依然薄弱;三是沿黄九省(区)旅游发展横向虽联系增多,但在文旅新消费背景下,纵向合作发展“竞争仍大于合作”,创新协同面临新问题;四是黄河流域的文旅正处于融合发展期,黄河文化研究遍地开花未成体系,文化遗存经济效应差,文旅产业引领品牌少,文艺作品产品缺“高原”更缺“高峰”等问题突出。
为此常伟建议,努力开创黄河文化“事业产业”融合格局,创新“黄河一体”的协调机制,着力破解省市县行政区域之间的发展壁垒,从统一文化主题、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建设标识等方面入手,提升黄河沿线文化资源统筹整合能力,增强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线性”合力。
同时,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两手抓,系统梳理散落田间地头的文物,以保护为要开发利用好丰富的地下文物,做大做活博物馆经济,从公益性逐步走向市场化;完善非遗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加强非遗产业孵化,推进“非遗+”融合发展;重点要依托中国黄河50景,以一个大景观带动一城一地经济文化发展,推进“文化+”战略的融合实施。
此外,常伟建议打造“黄河最美”的弘扬平台,建立黄河文化素材库和大数据平台;梳理并展示黄河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长卷;同时,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体现黄河文化及其精神价值的内容和分量,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从可视性、趣味性提升黄河文化传播的效果,扩大黄河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和国际影响力。(文 吴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