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为期五天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开幕。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与质量评估研究中心主任邓咏梅围绕“依托秦创原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提出了建议。
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与质量评估研究中心主任邓咏梅 供图 西安工程大学
最新公布的2023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两年来,科创基金超百亿,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577家,带动全省设立秦创原创促分中心60余个。秦创原肩负着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科创重任,目前建设成势见效。
邓咏梅指出,依托陕西浓厚的科教氛围,秦创原创新平台在校企融合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作为一名深耕于文化教育,同时关心关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校教师,她觉得陕西人文学科智力资源缺乏一个像秦创原一样的与企业融合创新的平台。如何把高校人文学科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突破点,也有助于陕西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目标。
邓咏梅指出,文化产业的价值是双重的。一方面,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对内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对外能增强文化贸易综合竞争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在当今,人们消费水平不断升级,不再满足于产品功能层面的使用,而是转向了体验消费、服务消费和情感消费上,开拓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就这一点而言,陕西文化产业有巨大的挖掘空间。
邓咏梅建议,依托秦创原,可以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助力陕西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这个人才高地具备三种特点:第一,把脉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丰富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理念,打造文化产业两链融合新机制,持续增强文化品牌生命力;第二,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打造“艺术家+设计师”“文化学者+策划师”等文化产业人才融合新项目,为文化高校和文化企业之间构建合作桥梁,让不同人才融合队伍支撑不同产业形态;第三,相较于硬科技产业对设备、场地等条件的较高要求,文化产业更加依赖智力投入。引进高校力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为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提供新动力,也有利于解决人文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 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