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实景中文教学+中国文化在线体验 为世界各地青年打开一扇眺望长安的窗
来源:西安日报  |  2023-03-03 09:24:16

云端实景中文教学+中国文化在线体验  为世界各地青年打开一扇眺望长安的窗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303085712

  留学生们拍摄视频短片,让国际学生深入认识中国、了解西安。图为短视频截图。(西安理工大学供图)

云端实景中文教学+中国文化在线体验  为世界各地青年打开一扇眺望长安的窗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303085716

  西安理工大学“汉语桥”项目组实地参观了解中国文化。(西安理工大学供图)

  “梦回唐朝,一切都来得那么真切。”“这就是我想象中盛唐该有的模样。”置身中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留学生刘提墨(Blokh Timofey)和涂林(Mihailo Micanovic)不禁感慨道。他们在这里开启唐朝之旅,感受长安市井街巷里鲜活的生命力。

  “这次来‘长安十二时辰’,我们既是学习者、参与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感受中国文化魅力,还肩负着拍摄视频课程的重任,这些视频短片将放到‘汉语桥’官网上,供海外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学习观看。”来自巴基斯坦的沙尔达(Sardar Obaid Farooq Khan)说。

  西安理工大学“汉语桥”项目组由30余名教师、8名国际学生和10余名中国学生组成,该项目通过云端实景中文教学直播和中国文化在线体验形式,带领国际学生深入认识中国、了解西安,穿越三千年历史,体验从古长安到今天繁荣兴盛西安城的发展历程,为世界各地青年打开了一扇眺望长安的窗。

  “中国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令我惊叹!”

  在“长安十二时辰”,留学生们经过一番装扮变身“唐潮人”,观赏着《极乐之宴》的精彩表演。

  “杨玉环”乘空中秋千飘然而下,大家沉醉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梦幻意境中。银器、琉璃、香料、唐绣、陶器……在一个接一个的文创铺子中穿梭。庚家粽子、萧家馄饨、上元油锤等为代表的街巷小吃,给留学生们带来了唐朝味道。“我们家乡的柿子都是硬的,第一次吃到了可以用吸管吸的火晶柿子,真是回味无穷。”涂林说。大家还酣畅淋漓地玩起了投壶,不亦乐乎。

  景区主角“日晷”吸引了众人。“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计时仪器,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刻度。日晷两面都有时刻的划分,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这就是一天的24小时。”老师为留学生们讲解道。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景区在最初设计日晷时,因为在室内无法利用太阳光投射出阴影,只是一个模型供游客观赏,没有计时功能。为了让日晷动起来,设计者联系了我们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的师生接受了这个挑战。团队设计了一个移动光源模拟太阳光,通过控制算法达到精确定时的效果,让景区内的日晷真正运行了起来,游客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智慧,太了不起了!”涂林说。

  整个拍摄过程,让涂林惊叹的还不止于此。

  来到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滕氏布糊画”传承人滕桂岩的工作室,惟妙惟肖的布糊画看得涂林眼花缭乱。“老师,这些都是机器做的么?”“这些都是手工艺品!”这个答案,让涂林对布糊画更加好奇。

  “它的工艺母体是清代宫廷补花,是众多中国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融合与创新,以真丝面料承制,取建筑、绘画、浮雕、堆绣、唐卡、刺绣、剪纸、裱糊、布贴画、景泰蓝等众多传统工艺精髓。”滕老师娓娓道来。

  一把剪刀、几块绸缎布头,经过一双巧手的制作,摇身一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牡丹。涂林也摩拳擦掌地想和老师学习一番。“今年是中国兔年,我们就做一只吉祥兔吧!”说着,老师帮助涂林准备工具和布料,从构图、制版、脱模,到包布、绘色、掐丝,涂林学得格外认真。“不经过尝试,真不知道呈现出这么美的艺术品要经过10多道工序,中国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令我惊叹!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那份痴心、耐心,都是我应该学习的。”

  涂林来自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他说,自己和西安特别有缘。

  “我们国家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近几年一直不断加强与中国的联系。现在,如果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汉语,回国会有许多工作机会,所以我特别想来中国学习。”

  “来到中国,我在西安的公园里看到许多石榴花,太亲切了,我的家乡就有许多石榴花,得知它是西安市花,我就决定叫‘涂林’了,因为在中国古代,石榴就叫‘涂林’。”

  “不论是走进西安碑林参观拍摄,还是亲手制作耀州瓷器,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智慧和力量。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也要像中国人一样认真踏实钻研业务,不断创新,用所学为‘一带一路’发展作贡献。”

  把最美的镜头呈现给海外观众

  “西安城墙古香古色,特别有韵味,但是每隔一段就有一个角楼,这角楼是干啥用的?”参与拍摄的巴基斯坦留学生Taqdees Fatima发出了疑问。“角楼可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设施,在古代,它就像敌楼一样,可以在其中远眺,清楚地观察敌情。”和他一起拍摄的中国学生王宣博解释道。

  拍摄前王宣博做了许多功课,他像一位小导游一样,给国际学生讲解着西安名胜古迹的历史和故事。“我们在实景汉语会话视频录制时,通过视频短片教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后如何出行乘车以及就餐礼仪等。我第一次拍摄还很紧张呢,但来自喀麦隆的杜伟(Gonzague Dourwe Gourda Gourko)和我搭档,总能很好地调节气氛,让拍摄顺利进行。”通过这次合作,杜伟和王宣博成为了好朋友,常常互相请教语言学习的技巧。

  听说要录制宣传中国文化的汉语会话课件,Taqdees Fatima和来自阿富汗的索达尼(Mohammad Qadir Soltany)主动报名参加。“为了准确表达中文词汇,每天录制前我们都反复熟悉台词,即使这样拍摄时也难免重来。虽然很辛苦,但能为更多海外学生学习中文提供帮助也很值得。”索达尼说。

  在同学们看来,刘提墨很是幸福,因为他参与的“美食西安”部分的拍摄可以逛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吃羊肉泡馍,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摄影老师多角度选景、精益求精,经常饭吃到嘴里已经凉了。”刘提墨说。

  “记得拍摄‘三秦套餐’那期,我们选取了两家店铺拍了两遍,就想把最正宗的凉皮、最美的镜头,通过‘汉语桥’网站呈现给海外观众。我们拍摄时是冬季,空调会发出噪声影响音质,所以店里的空调都关了,但为了视觉效果大家又穿得很少,同学和老师都默默克服这些难题,一遍遍拍摄,不厌其烦。我全程见证了中国朋友工作的忘我劲头,令我难忘与敬佩。”刘提墨说。

  “西安速度”让海外青年大开眼界

  西安理工大学“汉语桥”项目——“从长安到西安”,得到了海外青年的热烈响应,来自越南、泰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尼泊尔等9个国家的121名国际学生,在线上聆听了为期10天的云端实景中文教学直播课,并观看了体验中国文化的视频教程。

  通过镜头,海外青年和理工大留学生一起登城墙、探碑林,访兵马俑,徜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走钟楼、游永兴坊,畅享“美食之都”的惬意和满足。

  让外国朋友赞叹的不止西安灿烂的古代文明,新时代的“西安速度”更让大家大开眼界。

  “以前听说在中国用手机就可以下单买东西,今天买的货物快递3天就可以送到家。在视频课上,老师通过镜头带我们参观了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物流园,这里的拣选机器人一分钟可以完成商品抓取近2000次,商品智能打包5120件,智能系统每天可以处理近200万单包裹。我明白了中国发展迅速的原因,也更期待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来自越南的Nguyen Thi Ngocanh说。

  学习结束后,不少海外学子纷纷通过笔记和视频表达对项目的喜爱。“我学习汉语两年了,很向往中国。我希望有一天能和家人一起来西安,亲眼看看兵马俑,在城墙上骑车。我还想去西安理工大学学习,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来自津巴布韦的Guta Lasty说。

  首期项目“从长安到西安”圆满落幕后,第二期项目“陕西民间艺术,云端传承体验”近日正在线上实施。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亢文祥表示,学校将继续通过“汉语桥”项目,带领更多海外学生穿越千年中华历史,体验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了解西安深厚而丰富的地域文化,架起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和桥梁。(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拓玲)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