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红兵介绍,近年来,渭南市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建设工作(简称“三名+”建设工作),努力扩大优质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渭南教育。
发布会现场
目前,渭南市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名校+”教育联合体257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266个、“名师+”研修共同体3318个,开展各类研修研讨活动21000余场次。骨干校长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三名+”建设的渭南新格局。
在“三名+”组建中,重点覆盖乡村学校1025余所,参与提升乡村校长及教学点负责人800余人,涵盖乡村教师19500余人,在“名师+”推动的“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中,受益乡村教师6000余人。通过落实各项举措,“名校”在合作共享中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弱校新校、农村学校之间“同上一节课”成为常态,学生互动交流形式丰富多样,“+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更多“+校”进入名校行列,生源回流逐渐向好,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问题。
据介绍,“三名+”建设工作的核心是推动渭南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县域为主,域外补充,以“名校+多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方式为基础,采取上联下加外挂等灵活形式,通过苏陕帮扶协作和省市重点项目,积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探索完善一长多校、兼并融合、集团化办学等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在联合体内做到“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备课教研、教学进度、研修主题、学生活动、教师培训、质量检测、量化评估”等“九个统一”并通过细化运行机制、强化师资流动、落实一体管理、共享优质资源、探索捆绑监测、打造亮点品牌等措施,充分发挥“名校”合作共享的资源优势,带动“+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同课异构”和“研课议课”深入开展,“同上一节课”成为常态,大大促进了校际间交流跟岗、互动互学、互帮共进、协作共赢,区域内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城市与乡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生源回流逐渐向好,进一步解决城乡、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渭南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文/图 吴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