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消息(吴明玲):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8月22日晚,“情满七夕 渭博相伴”——渭南市博物馆2023年七夕之夜活动开启,渭南市博物馆以三件馆藏耳饰为媒,推出“清悦华光 明月作珰”手作耳饰活动,引导观众发现博物馆里的配饰之美。活动现场,数十位观众利用馆方提供的手工材料包,动手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精美耳饰,边做边评,笑意盈盈。
讲解员正在给前来体验的群众讲解制作要领 摄影 党骁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穿梭千年 ‘布’‘七’而遇”现场,观众在“原始”织机上穿经梭纬,配比织就不同色彩纹样的布艺作品。根据参与者的织布速度、质量以及图案的美观程度,活动现场还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品评展示。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智慧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参与“‘七’染今宵 鹊梦千年”七夕植物捶染的观众用石头轻轻均匀敲击树叶或花瓣,布艺包上便显示出色彩缤纷的图样。参与的大人和小孩不约而同地拍照分享,留下自己的七夕渭博印记。
市民余凯迎正在画画 摄影 吴明玲
“因为我妈妈是志愿者,所以博物馆只要有活动,我就来参加,今天我画的是一个鹊桥,上面是牛郎织女相会的画面,也是希望世上有情人终成眷属。”参加博物馆活动的市民余凯迎说道。
小朋友展示自己制作的耳饰 摄影 吴明玲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是七夕必不可少的氛围点缀。参与“乞巧绘轻罗”手绘团扇活动的观众们在绘制团扇之前,走进渭南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与华相宜——渭南故事》展厅,寻找那些包含美好寓意的成对文物或纹饰,同时带着灵感,用巧手绘制文物或纹样到团扇上,感受文物的吉祥寓意和细节之美。
在渭南市博物馆东三楼展厅展示有两件清代粉彩瓷盘,图案细腻、精美,色调清新淡雅。依托这两件藏品开展的“瓷上丹青”手绘瓷盘画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观众们在展厅观察文物纹样、色彩等,又在体验桌案前精心绘制,创作属于自己的瓷盘画。
“这是我和妈妈、阿姨一起画的画,今天我真的太开心了。”4岁的小梧桐,一边拿着瓷盘画,一边开心地说道。
小梧桐展示自己画的瓷盘画 摄影 吴明玲
“投箭入壶 ‘七’遇今宵”活动体验区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参与投壶的观众们获取木箭后,通过投壶体验双向奔赴,用时最短者获得博物馆文创奖励。
“乞巧星河 共筑鹊桥”设置在东三楼露天连廊旁,参与的家长与儿童合力搭建好木桥后,走上连廊仰望晴朗夜空与漫天繁星,寻找银河上的鹊桥。
认真体验锤染的母女 摄影 吴明玲
近年来,渭南市博物馆坚持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以“让文物活起来”为目标,利用文物文化资源,寓教于乐,组织开展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