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柳洪华):2003年6月5日,改变万千乡村面貌、造福千万浙江农民的“千万工程”拉开帷幕。20年来,“千万工程”深刻改变着浙江农村,也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
如今,“浙”样的山乡之变所蕴含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变革,如蒲公英的种子,也在西安的村庄生根发芽。
长安区抱龙村民宿景色 摄影 刘小禾
“乡建”西安美如画
生态修复、污染治理、设施改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难题,是一次深刻的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相交织的革命。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向纵深挺进,是实现传统农村向和美乡村整体变轨的重要“扳手”。
今年6月,西安制定出台了《2023年度高标准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今年打造30个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
围绕“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乡村”工作目标,西安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持续加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厕所管护、环境绿化等工作,持续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力度,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装上“服务器、净化器、保护器”。
长安区四皓村一景 摄影 刘小禾
在乡村建设中,西安创新开展“双百行动”,不搞一个模子套到底,不建“套娃式”乡村,在全域形成了“村点出彩、沿线亮丽、连片成景”的美丽村庄新格局。
长安区抱龙村通过“建筑废料资源化、建筑材料乡土化、废旧器具记忆化”,重点打造“花园乡村”;长安区四皓村通过清“三堆”、改厕所、建“三园”整治人居环境……正如长安区副区长吴海军表示,筹谋乡村发展的核心,就是建设和于时代、和于自然、和于城乡、和于近邻、和于百业、和于乡党的和美乡村。
“打包”考虑、一体推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西安的“乡建”犹如一股浪潮,涤荡乡村旧貌,涌出一席新装。
鄠邑区蔡家坡村浓郁的艺术气息 供图 鄠邑区融媒体中心
“乡遇”西安产业兴
挖掘乡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盘活农家资源,培育到户产业……乡村发展的机遇就在于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科学规划产业路径,按照“土特产”思路谋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自然环境优美、交通通达便捷的鄠邑区蔡家坡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优势。其以打造国际艺术村落为目标,联合艺术院校组建关中艺术合作社、举办关中忙罢艺术节等举措,“烹饪”乡村文旅“硬‘蔡’”。2022年,鄠邑区蔡家坡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列入“秦风秦韵关中文化体验之旅”。
周至县则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依托猕猴桃、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流通,形成良性城乡关系。以主导产业以油桃、李子、苗木为主的骆峪村,近年来还通过提升农产品质量、做亮特色品牌、挖掘本土文化、链接惠农资源等做法,串联田园生活、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农耕体验、观光采摘等业态,在游客“守拙归园田”中实现村民的“田园经济”。
周至县骆峪村鱼稻共生试验基地 供图 周至县
应农则农、适游则游、宜商则商,让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形成千村万业的产业格局,自然是“千万工程”的题中之义。
今年,《西安市关于扎实推进都市型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3年底,全市特色现代农业总产值达到 465亿元,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年增速保持在8%以上。
通过把农产品导向城市,把消费引向农村,在市民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构建起城乡“连接”,好看、好吃、好玩、好销、好价的“五好”乡村产业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