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各区县不断破局开路迎蝶变 绘就和美乡村“富春山居图”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3-09-05 16:41:41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陕西各区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陕西省“三个年”活动内容,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发展优质特色产业,强化品牌建设,踔厉奋发,不断破局开路迎蝶变。

  西安:盘活乡土优势资源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乡村振兴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产业振兴。2023年,长安区努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驻村规划师等,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启动199个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重构乡村空间格局,让乡村花园范更足、山水韵更深、乡愁味更浓;加快长安唐村·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引镇、太乙宫街道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重点打造子午、五台街道美丽乡村片区,启动建设滦镇街道等5个片区15个村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乡村建设示范带,实现整体联动、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乡村振兴的长安样板。

西安蓝田全力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样板_fororder_图片1

蓝田荞麦花海  摄影  余楠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蓝田县依托白鹿原区位优势,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施“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畜禽养殖+现代仓储”四大引领,总投资1344万元,探索设立占地约200亩的精品蔬菜产业党建联动区,以特色种植养殖带动群众增收;探索“国资+”“集体+”“社会资本+”“企业+”等多元投入模式,大力发展民宿产业集群,目前已发展民宿559家,2022年实现收入6.76亿元,实现了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开阔新思路,运用新手段,在蓝田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开展电商培训,吸引了来自蓝田县电商企业负责人、镇村电商服务站点运营人员和返乡创业青年等40余人参加,旨在培育孵化直播电商人才,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蓝田县将以乡村旅游为牵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的示范样板,充分释放石羊集团“云养殖”、陕西得康生态蛋鸡养殖等村企合作项目带动效应,全面盘活乡村资源,走出一条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村企互利共赢的产业振兴蓝田路径。

  鄠邑区聚焦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发挥紧邻秦创原“总窗口”和西安“双中心”优势,实施三大主导产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企业,全力做好拟上市4家企业的全面服务保障;聚焦项目,积蓄发展动能,加快年度投资110亿元的27个市级在建项目建设,采取“企业承诺+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模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此外,鄠邑区还结合自身特色,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努力实现城乡要素充分流动、城乡生活场景互换;以祖庵古镇为龙头,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承接高新区环山路以南24平方公里社会管理事务,全面打造沿环山路片区的国际艺术村落,高标准举办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大秦岭国际艺术节。

  咸阳:用好地标品牌“金名片” 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

  咸阳市着力加强地标培育、打造地标品牌、加强地标保护,着力用好地标品牌“金名片”,激发特色产业发展新活力。目前,咸阳全市拥有“兴平辣椒”“泾阳茯砖茶”“三原蓼花糖”“三原小磨香油”“永寿槐花蜜”等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武苹果”“武功猕猴桃”“咸阳马栏红”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超维”等“陕西好商标”15个。

  武功县利用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优势,大力推广直播电商、社区电商和跨境电商等电商新业态,仅电商领域就有380余家电商企业直接带动了16000人就业。武功县政府坚持“一村一品、院院有业”的庭院经济模式,聚焦“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餐饮、小买卖”为主的“五小产业”。在此基础上,武功县成立了6家社区工厂,如贞元小王村鑫美源服饰有限公司、苏坊镇岗上村服装厂以及大庄镇大东村天乙电子等,为2000多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永寿县充分依托40万亩槐林自然优势,积极推动槐花蜜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养殖蜜蜂1.6万箱,成立各类农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15家。全县槐花蜜年产量近5000吨,约占全省总产量的30%,产值突破1亿元。永寿县开发洋槐蜜、蜂王浆、原巢蜜等多个系列产品,注册“五月飞雪”“关中老田家”“源朴”“槐土”等8个商标。

  礼泉县围绕“园区化、有机化、品牌化、合作化、产业化”五化目标,引进新希望、正能等上市龙头企业,建成“畜牧业+”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11个;推广“冷链物流+电商+深加工+品牌”模式,建成果品膨化脆片,苹果粉营养早餐等农产品深加工基地20家,登记注册电商企业58家、个体网店864家、村级电商服务站70余家、快递企业8家、镇村快递揽货点300多个,电商微商从业人员2万余人,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3亿元,同比增长20%。

  渭南:多元化发展模式  赋彩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渭南各地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致富为导向,依托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陕西潼关:翘香托起致富梦_fororder_图片 1

  村民正在采摘连翘 摄影  姚二曼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潼关县延伸黄金产业链条,建成潼关县精矿粉现货交易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国内最大精矿粉国际贸易集散地;把特色软籽石榴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软籽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潼关软籽石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发布了《软籽石榴系列标准》,在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成省级“双认证”实验室,完善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培育出“岳渎红苗木”新品种,组建了潼关软籽石榴技术服务团队,目前,全县发展软籽石榴4.6万亩,年产值可达1.2亿元;把发展壮大肉夹馍传统产业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政府牵头、企业带动、品牌引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发展模式,推动潼关肉夹馍从小店小吃到产业化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国潼关肉夹馍实体店铺发展至2万余家,带动就业10万余人,全县建成肉夹馍工厂13家,生产线40条,日生产速冻饼200万个,年产值10亿元,走出了一条“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的县域经济转型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富平县严格落实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积极研究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将乡村振兴工作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压茬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尖柿、奶山羊两大特色产业,设立1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尖柿种植总面积36万亩,奶山羊存栏88万只,两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分别突破65亿元和120亿元,带动农户25万人;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黄旗”制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版,创建中省美丽宜居乡村17个,县镇二级公路实现全覆盖,乡村环境风貌全面提升;拓展“富庶太平”党建综合体,选树表彰“楷模村”16个,建立特色产业党支部24个;创新推行“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模式,常态化开展“怀德生日会”等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乡村治理不断优化,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近年来,大荔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农业兴县、工业强县“双轮驱动”,以率先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率先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率先建成全国共同富裕样板区的“三个率先”为主攻方向,加快三产融合步伐,全域农业多点开花,有力推进了大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大荔县因地制宜,通过政府牵头、企业落地,不断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培育扶持壮大大荔冬枣、高石脆瓜、大荔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延伸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种苗繁育等配套产业,精心打造质量优、特色显、叫得响的乡村特色产业带,赋彩乡村振兴。大荔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多项荣誉,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冷链建设试点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名单。目前全县认证无公害产品60个(其中农产品53个、水产品7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7个(大荔冬枣、高石脆瓜、大荔花生、大荔西瓜、沙苑红萝卜、沙底辣椒、大荔黄花菜),地标认证全省第一。

第30届农高会田间展“群星”亮相 满满科技范儿_fororder_<span class=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 摄影  翁瑞

  杨凌​:立足“国家队”定位  助力乡村振兴

  杨凌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现代国家农业队,世界知名农科城”。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立足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全力以赴搭平台、建机制、激活力、聚要素、促融合、强辐射,细化工作措施,高标准推进世界知名农科城建设,强力推进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全面推进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国家品种测试评价分中心、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正大、大北农、中农发种业等知名种业企业入区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良科国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研发中心、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创新。杨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立足自身特色,整合推进以陕西预制菜科技产业园、新希望肉制品加工园、秦宝牛肉科技产业园、竹园村豆制品生产基地、麦肯马铃薯制品等为代表的五大园区,打造以刘一泡泡馍、谭家甑糕等陕菜为主打的一批拳头产品,力争到“十四五”末,杨凌预制菜企业达到100家,年产值突破100亿,基本建成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科技示范园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陕西各区县将继续聚焦陕西省“三个年”活动,立足地域特色,赋能品牌升级,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写好乡村振兴文章,绘就新时代和美乡村“富春山居图”。

编辑:王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