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柳洪华):今年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围绕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商务部提出了提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水平、提升市场准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统集成水平。
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抓手,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探索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路径,赋能开放型经济发展。
自贸大都会“一带一路”国别馆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中,由陕西省自贸办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依托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功能区探索形成的“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新模式”入选。
自揭牌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以制度创新成果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六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创新案例792项,36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下放(委托)229项省级行政管理事项,开展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创新创业试点,设立人才投资基金……这些政策措施,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位于西安经开区的博世力士乐(西安)电子传动与控制有限公司
制度开放、平台优化带来的是贸易合作的质量提升、投资合作的领域拓展。
比如西安片区通过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依托“驻欧洲招商联络处”,畅通欧洲企业投资信息交流,重点吸引德国、捷克等欧洲国家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入驻中欧合作产业园;持续推进“一园两地”发展模式,推动在西安和斯科尔科沃两地建设高科技产业园,不断提升中俄丝路创新园运营质效。
六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外商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设立RCEP企业服务中心;《自贸试验区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暂行办法》,探索实施利用外资新模式……吸引了法国达能、德国博士力士乐、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等一大批外资企业落户。
自揭牌至2023年9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外商直接投资累计30亿美元;新增企业11.7万家,是设立前的4.58倍,自身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陕西自贸试验区RCEP企业服务中心
借助中国-中亚峰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等历史机遇,陕西自贸试验区将围绕《以制造业为重点扩大利用外资的若干措施》《培育引进外向型产业的若干措施》等的落实,以精准招商夯实开放产业基础,以贸产融合推动外贸促稳提质,构建贸易与产业、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双向联动发展格局。(图片来源 陕西自贸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