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创新成果展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窦翊明 摄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秦创原建设三年来,我省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创新推广“三项改革”,通过打造“热带雨林”式的科创服务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让更多的种子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
沉睡十余年的技术
终于走向市场发挥最大价值
“我这项技术沉睡实验室10余年了,早就希望它有一天能为社会所用,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在秦创原和‘三项改革’的推动下,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刘明教授高兴地说。
刘明团队从事软磁材料和相关器件研发多年,成果涵盖金属磁粉芯、铁硅铝磁粉芯、铁镍磁粉芯等系列高端软磁材料及器件,解决了我国目前95%的金属软磁粉芯高度依赖进口的问题。该材料在通信、航空航天、工业设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因缺乏商科专业背景、无法顺利筹集创业资金等种种原因,刘明团队培育的科研“种子”始终无法顺利推向市场。2021年,陕西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后,他的创业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2021年初,在省科技厅“三项改革”和西安交大“6352”孵化工程建设的双重驱动下,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经理人主动与刘明团队对接,挖掘项目价值,帮助团队梳理商业逻辑、提供法务支持、开展投融资对接。在专业技术经理人的协助下,刘明团队的高端软磁材料项目获得沣西基金1000万元的投资,并在沣西新城注册成立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动该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获取融资后,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加速发展。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继续协助团队完善产业规划、梳理商业计划书、对接投资机构、寻找场地。当年年底,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1000万元的融资,并找到1600平方米的中试厂房和1400平方米的公司运营和实验场所。2023年3月,该企业完成两条全自动化中试生产线建设,实现了产品生产和测试验证,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充足的政策阳光,肥沃的科技土壤,丰沛的资金雨露,强大的人才队伍,秦创原的“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让种子企业快速成长为参天大树。目前,西安锐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完成三轮融资,总融资金额1400万元。短短两年,锐磁电子已获得13项专利,其研发的高品质电感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刘明欣喜地说:“秦创原良好的创业生态,给了我们科研人员充足的底气,让我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
让“纸上成果”成为“市场新宠”
如何让“高冷”的科研成果走出科研院所的“楼阁”,走出专家教授的“小抽屉”?在“三项改革”政策支持下,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以秦创原为创新驱动引擎,通过搭建平台、科企对接、精准研发,通过多地展示新品种,多方组织观摩推介,助推科技成果加速从“笔架”到“货架”,让“纸上成果”成为“市场新宠”。
“借着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的东风,我们通过搭平台、建示范、转机制,努力打通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办公室主任韩海斌说,以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为先导,省油菜中心建立了“5733”科研创新平台支撑体系,研发熟化分子技术,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建立“杂交聚合+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选择+多生态区育种”的油菜育种新模式,实现种质资源创制和品种选育的工厂化、规模化,推进常规育种向智慧育种转变。 以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为依托,省油菜中心牵头成立陕西油菜试验联合体。依托连续召开六届的全国油菜科技大会,积极开展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的全程机械化应用示范,优化冬春油菜试验布局。通过设立长江下游区、寒旱区联合试验中试平台,在全国建设测试网点52个,覆盖18个省市。同时,不断完善测试网络,扩大覆盖区域,搭建展示平台,多地展示,多方组织观摩推介会,不断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打通院所与企业“握手”的通道。
“省油菜中心一直在为打通一条‘高速路’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而努力,目前已形成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移转化相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韩海斌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省油菜中心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制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落实项目成果奖励政策,优化绩效贡献分配办法和考核评价机制,采取“首次付费+逐年技术提成”品种转让方式,加速科技成果从“0”到“1”再到“N”的转化。
“近年来,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我们成功转让品种24个,已形成‘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的成果转化格局,并树立起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典范。”韩海斌说。
系列化电磁铆接设备打破国外垄断
破解多个国家重大型号研制技术难题
西北工业大学曹增强教授从事电磁发射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成功研制了多个基于电磁发射技术的产品,成功解决了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结构铆接的“卡脖子”难题,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在小能量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取得了“大满贯”。
“传统的铆接多采用锤铆、压铆等方式,在面对复合材料结构铆接时,由于钉杆膨胀不均匀或冲击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复材损伤。我们利用电磁铆接钉杆膨胀均匀、高速加载、零冲击距离的特点实现了复材结构的无损铆接,为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曹增强说,虽然这项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科技成果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尤其“受知识产权风险和资金问题困扰,科技成果迟迟转化不了”。
“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后,西北工业大学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作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首批试点团队之一,曹增强团队成立了产业化公司——陕西大工旭航电磁科技有限公司。
为解决产品研发中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学校又将曹增强的12项相关发明专利作价1000万元增资到公司,解开了束缚他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发展过程中,公司还开拓了灭火电磁炮、电磁加载的冲击测试设备等新的业务方向。“我们多年的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多亏了‘三项改革’政策支持和秦创原一站式服务。”曹增强说。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是“三项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建设秦创原的重要目的。
在“三项改革”专项的支持下,大工旭航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公司研制的系列化电磁铆接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关键航空装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解决了多个国家重大型号研制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其研制的系列化电磁铆接设备已占据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获批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项目,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在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揭榜挂帅”中,成功“揭榜”相关项目。
目前,秦创原已构建起了全链条、全要素、全协同的科创服务体系,搭建了“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设有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并设立了秦创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工作站、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通过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营造出“近悦远来”的良好科创生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
据统计,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通过极大激活陕西存量创新资源要素,极大吸引外部增量创新资源要素,秦创原已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