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长安》专家观影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 “一带一路” 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又要积极融入国外的特点,采取 “和而不同” 的方式,使丝绸之路国家的电影文化达到良好的互动状态,这将是中西合拍产品未来多元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电影与伊朗电影都根植于古老文明的厚土,浸润于东方人文的清泉。近年来,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电影合作不断拓宽走深,成为两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一张名片。驼铃相闻,舟楫相望。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历经时间考证的深厚友谊,也相伴着中伊两国共同的繁荣发展。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伊两国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还将更加深入务实。2021年,由多国电影工作者合作的“一带一路”主题电影《长安·长安》于6月6日在陕西西安顺利杀青。影片《长安·长安》由国际知名导演、奥斯卡评委、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奖获得者纳基斯·阿贝耶担任监制及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张忠执导,媒体人史佳担任制片人,演员曹骏、陈思思、阿丽玛领衔主演。影片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载体,以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时间节点,以国际化的视角讲述“一带一路”故事,旨在增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实现民心相通。
电影《长安·长安》在陕西西安顺利杀青 摄影 王智
一、内容载体的多义性融合
电影,作为文化的媒介,它揭示了各个时期、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特性,同时传达了独特的精神价值。就影片内容多样性而言而言,中伊两国间的影片数量众多、类型复杂、主题丰富,可以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 “一带一路” 的大环境下,电影交流已成为中伊两国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通常来说,电影的叙事内容往往比其叙事形式更能成为电影的基础。在中伊合作影片中,考虑到异域文化主体的“观赏”与“解读“,电影创作者将各种历史、政治、文化融入到影片的内部建构之中,借由主题、观念、思想将其放大为集体意识,进而影响观众对影片文化背景与主旨的重新判断。
电影《长安·长安》以《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签订为大背景,以“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为时间节点,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载体,讲述了留学生阿雅娜和中国青年桑加尔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以及两人在经历坎坷后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电影《长安·长安》在前期剧本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导演团队开阔的世界观和国际视野,在故事情节、任务塑造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的人文现实与艺术氛围。影片讲述了“一带一路”与长安在三个时空中的故事,突出特定时间、景观、文化习俗中的文化异质性,以更加平等、对话的视角刻画人物地图和民族关系。这显示了时代的进步,不仅是中国和西安的进步,也是哈萨克斯坦和 “一带一路” 国家的进步。
从内容契合度这一视角,电影《长安·长安》内涵的多义性也可以从一定意义上缓解了过去合作影片的文化折扣问题。在中外合作影片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受众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文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均有自己的理解方法,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折扣”。文化折扣高的影片通常很难被观众接受与理解,而文化折扣低的影片所传递的内容表达更容易被观众接纳。扎根于某一种特定文化的电影,在本土或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具有与电影内容相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观众往往热衷于共享相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在阿雅娜与中国的桑加尔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中,生动且不做作地体现了这种共融性。
影片汇集了中国、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国知名电影人,为不同国家间的电影艺术交流互鉴搭建了平台,为国际间开展电影合作提供了机会,第一,能够展示中伊两国文明,电影《长安·长安》以丝绸之路为背景,通过留学生阿雅娜搭乘的中欧班列“长安号”为载体展现了丝绸之路遗产,将两国特色、时事、文化遗产带过去,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第二,促进中伊电影产业的发展融合,通过电影《长安·长安》的多层次表达,中伊两国可以在影视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接触和合作,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片分两地的制作模式使得电影工作者既可以学习交流先进的电影技术与流程,同时也能丰富工作经验,培养创作激情和文化自信。
(二)叙事艺术的海外表达
“一带一路” 建设进程为中外合作电影的学习、融合和借鉴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使得电影《长安·长安》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海外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和伊朗之间存在着文化形态、国家历史、地理环境、本土认知水平等多种不可抗力因素的差异。因此,在电影表达过程中,如何减少文化障碍,促进沟通与融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
电影《长安·长安》拍摄现场 摄影 吴宇婷
首先,影片《长安·长安》以其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经历的关注,展现了生活的细腻质地。坚守现实主义的美学理念和创作准则,这历来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同样也是中国电影界最自豪的美学标志。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且深受民众喜爱的作品,多数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中国观众倾向于在电影中寻找“故事”,欣赏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戏剧性的冲突,而电影的音画效果等视听手段应当服务于这些“故事”。然而,当前一些中国艺术电影呈现出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缺乏对真实世界的深刻感受和反思,因此难以触动观众的情感,最终可能使作品丧失艺术魅力和美学内涵。而电影《长安·长安》这部中伊合拍片却给中国电影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性提示。《长安·长安》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载体,生动展现了留学生阿雅娜和中国青年桑加尔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以及阿雅娜在经历坎坷后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通过两条主线的交叉蒙太奇发展,围绕着永恒、悲悯、良知、敬畏、道德等 “深度意义”,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性与美学内涵。
其次,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主导的电影领域鲜有深度挖掘生命感悟、生活智慧及道德文化冲突的作品。大量的影片倾向于追求无深度的世俗愉悦,疏远了广大观众对生存状态的共鸣,丧失了基本的超然精神和人文关注。电影《长安·长安》别具匠心地将中欧货运列车“长安号”与女主角阿雅娜的自我救赎之旅交织在一起,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了故事的精神内涵、人性的复杂性、内心的多元性、理想的光芒以及对终极关怀的探讨。秦腔《白蛇恋》的融入,使影片在视觉呈现和主题表达上更贴近角色的情感状态。从剧本到视觉设计,电影渗透着戏剧化的元素,观众在这种电影美学下乐意从中寻找“戏”的趣味,通过现实与“戏”的交织,欣赏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戏剧性的冲突。
结语
中国与伊朗是“一带一路”上历史悠久的两个古老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生态和深厚的文化资源,为两国通过电影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良好的民族国家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电影《长安·长安》的创作象征着中国与伊朗电影交流合作方兴未艾,合作前景广阔,通过不断深化中国与伊朗影视合作,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民族精神,打造本土影视文化生态空间,促进“一带一路”文明多样性发展,谱写人类共同命运的篇章。(作者:陈敏敏 张忠 闫晓亮 徐嘉阳 吴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