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西安博物院夜间开放首日,游客有序进入参观游览。 (资料图片)
8月19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侯宁彬在山海文博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会采取其他方式向受众开放博物馆空间,让常规工作时间不便的群体有时间去博物馆感受文化、体验文明。”此发言在网上迅速引发热议。
近年来,在各种“整活”宣传、“搞怪”文创的流量加持下,各地博物馆屡屡破圈,成了“老少通吃”的旅游必打卡地。但随着“博物馆热”逐渐从现象变为常态,因参观热度与文博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导致“一票难求”,“劝退”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甚至一些本地人都“只闻其名未见其貌”。尤其像西安这样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的历史文化名城,常年“霸榜”的文旅热度让“一票更难求”。可以说,“有闲”游客尚且“逛而不得”,“常规工作时间不便的群体”的参观难度自不用提。
作为浓缩当地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为更多的受众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体验是其社会责任所在。在不影响展品保护和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满足“特殊群体”感受文化、体验文明的需求,成为博物馆需要直面、并想办法解决的“痛点”。不论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计划面向环卫工人、医护人员等常规工作时间不便的群体,在某一时间段晚上开放两小时,还是西安博物院适时开启夜游、延时服务的尝试,这种通过扩大供给、错峰参观等形式的“花式营业”,将有限的文博资源更为灵活、弹性地分配,值得认可与点赞。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花式营业”的博物馆为不同群体参观创造了便利,让更多有意愿的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城市的历史和底蕴。这种探索彰显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温度,也将成为文博业不断焕发新生的缩影和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