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护旗手,能参加这么多国家级的重要活动,我很自豪……”9月6日,在渭南市初级中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思政课正在进行。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三军仪仗队护旗手和军旗手、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临渭大队事故预防处理中队民警田晨以《护卫那抹“中国红”》为题,娓娓道来他参与香港回归、国庆阅兵、十四运等护旗的故事。
台上讲得用心动情;台下听得全神贯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现场同学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田晨以《护卫那抹“中国红”》为题,讲述他参与香港回归、国庆阅兵、十四运等护旗的故事。
“育种工作平凡而普通,但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自古以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思政课上,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首席专家张养利以《种子的理想》为题,为孩子们讲述种子的重要性,育种的艰辛过程等有关种子的话题,整个过程妙趣横生,引人深思。
张养利讲述《种子的理想》 主办方供图
作物育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生物遗传工程,涵盖了生物、生化、遗传、物种进化等多学科知识。现在的作物育种也正向5.0时代迈进。“你们要像那一粒粒种子一样,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创造奇迹,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张养利对孩子们殷切嘱咐道。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芯片工程师,未来我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学,力争让梦想开花结果。”学生李徐强说道。
“同学们看这个豁口上方像不像一个猪鼻子,再向上一点我们看到了两只猪耳朵,耳朵下方还有一双微笑的眼睛,看起来还很萌是吧?这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玉猪龙。”思政课上,韩城芮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蔡海鹏讲述了文物“玉猪龙”和“青铜簋”的故事,他采用现场展示和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们穿越历史,走进古芮国钟鸣鼎食的峥嵘岁月。“这个青铜簋上还刻有精美的纹饰,这种像龙的形态,有一角和一足的动物纹样被叫做‘夔龙纹’。”蔡海鹏告诉学生们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辅助系统被称为“夔龙系统”。他说,这绝非巧合,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韩城芮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蔡海鹏讲述了文物“玉猪龙”道具 摄影 吴明玲
“在此次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中,咱们渭南的非遗可谓是大放异彩,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与蔡海鹏同堂讲述的还有2024丝绸之路万里行渭南推介官王杰,他与学生们分享了丝路沿线的感人故事。
“作为推介官的我,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沿着这条友邦之路、合作之路、繁荣之路,一路推介、宣传渭南,寻找渭南元素,结识国际友人,让世界了解和关注渭南。这一路,渭南在我心里无限放大,它的魅力与光华从地图上的一个点一路璀璨,沿途生花。”王杰说。
认真听讲的学生 摄影 吴明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遗文创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的结晶。王杰勉励学生们,要创新性地传承好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渭南。
“有人问回到乡村,你后悔吗?我的答案是:从未。”思政课上,临渭区崇凝镇干部、渭南市“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耿若一讲述了她作为年轻人主动奔赴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的感悟。
王杰讲述丝路沿线感人故事 摄影 吴明玲
“家乡发展需要年轻人、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建设家乡是一份幸福的责任,逐梦乡村振兴,我们未来可期。”耿若一勉励同学们,珍惜时光,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通晓道理,打牢成长成才的基石,长大后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追逐梦想、激扬青春。
“在耿若一的课堂上,我重新感受到了拼搏的内涵。它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是追求梦想、实现价值的必经之路。”青年教师魏金妮说,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她将把挫折转化为动力,用拼搏成就生命的精彩。她也会教育学生,无论遇到怎样的人生难题,拼搏都是最好的答案。
耿若一讲述她与乡村的故事 主办方供图
本次思政课由渭南市委宣传部、渭南市教育局组织举办,坚持市级示范、县级同步,邀请全市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围绕爱国、逐梦、传承、拼搏等关键词,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谈理想、话奋斗,激励广大学子践行“强国复兴有我”的誓言,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文 吴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