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贺新春丨长安宫廷绣灯点亮浓浓的年味儿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1-28 15:54:34

  “学习非遗技艺,不仅需要细心、耐心,还需怀揣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王小莲感慨道。作为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绣灯的第三代传承人,王小莲从事绣灯制作已有30余年,她用几十年的坚守与付出,诠释了什么是匠心与传承。

非遗贺新春丨长安宫廷绣灯点亮浓浓的年味儿

王小莲介绍亲手制作的“福灯”

  在王小莲的家里,挂满了她制作的各种绣灯,“这个是‘福灯’,那个是‘喜灯’,靠窗户的那对绣灯是‘龙凤呈祥’……”她热情洋溢地介绍道。这些绣灯造型各异,色彩鲜艳,展现出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在关中地区,送灯习俗由来已久,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绣灯蕴含着独特的寓意,元宵节前,娘家人都会为出嫁的女儿送绣灯,特别是新婚第一年的姑娘,娘家父母必须送上宫灯、莲绣灯等,表示对女儿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此外,舅舅每年都会为外甥送灯,直到孩子满12岁举行“完灯”仪式,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与祝福。

非遗贺新春丨长安宫廷绣灯点亮浓浓的年味儿

王小莲创新改良的宫廷绣灯

  绣灯制作不仅考验工艺技法,对绣花针法的要求也颇高。制作一款绣灯,需历经糊、晾、压、剪、扎、缝、拼、编织、绣等一系列传统工序。同时,还需运用平针、斜针、挑针、撩针、明针、暗针、钩针等多种绣花针法,将细腻的针脚与精湛的工艺完美融合,方能成就一盏精美的绣灯。从事绣灯制作几十年的王小莲,手上早已磨出了厚实的老茧。这些茧,是岁月对她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也是她与时光共同编织的艺术勋章。“制作一盏复杂的绣灯,需要几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王小莲说。

非遗贺新春丨长安宫廷绣灯点亮浓浓的年味儿

王小莲制作的“福禄”(葫芦)、绣球等手工艺品

  在传承宫廷绣灯的过程中,王小莲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良,引入新的锦缎、五彩丝线、流苏和塑料材质等,将原本的实心绣灯改为镂空绣灯。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绣灯的观赏性,还使其在防风、防雨、耐高温等方面更加安全可靠。

非遗贺新春丨长安宫廷绣灯点亮浓浓的年味儿

王小莲为蛇年春节制作的“灵蛇献瑞”

  正值蛇年春节来临之际,王小莲自创了一款名为“灵蛇献瑞”的手工艺品,这款挂饰以蛇为造型,蛇尾下方悬挂了一个小巧的铃铛,寓意着智慧与吉祥。蛇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智慧和灵活的象征,王小莲说:“‘灵蛇献瑞’不仅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品的精致,还融入了蛇年特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新一年吉祥如意、好运连连的美好期许。”正是像王小莲这样的传统匠人,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让人们看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时代对话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王小莲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些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手工艺品,让传统宫廷绣灯能够在更多的人手中绽放光芒。

非遗贺新春丨长安宫廷绣灯点亮浓浓的年味儿

王小莲正在缝制“灵蛇献瑞”

  传承非遗技艺,不仅是为了保留一份技法,更是为了守护一份文化,传承一份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遗保护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积极行动,全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加深年轻人对非遗的认识,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加大政策倾斜,支持传承人提高技艺、带徒传艺。此外,长安区不断推动非遗创新发展,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乡村振兴”等新模式,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与业态,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文/陈丹 图/惠宇)

编辑:吴明玲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