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柳洪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陕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现代农业特色鲜明、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四连增”,产量突破了1350万吨新目标,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
三秦大地上的“调色盘” 摄影 焦傲
单产提升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4万亿斤,迈上历史性新台阶。在较高基数上继续实现稳产丰产,单产提升是重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关键。
陕西细化粮食单产提升各项关键要素,通过遴选发布高产稳产、耐密、抗病等主导品种,集成推广水肥精准调控等主推技术以及高性能播种机等主力机型,从多方面挖掘增产潜力。2024年陕西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297.35公斤/亩,较上年增加5.44公斤/亩。
在单产提升攻坚中,西安市大力推进“吨半田”创建工作,已建立9个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吨半田”生产基地,带动高产关键技术的大面积熟化与高效集成,推动全市“吨半田”高产技术持续进步和升级。
其中,2024年阎良区武屯街道杨居村500亩夏玉米高产核心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905.7公斤,首次实现关中地区夏玉米亩产突破900公斤。结合该地块实收测产小麦亩产761.97公斤,两料亩产达到了1667.67公斤,创造了全省500亩以上大面积连片小麦-玉米“吨半田”两料单产的新纪录,且在同一块地连续三年实现“吨半田”。
稻蟹飘香的横山 图片来源横山区委宣传部
陕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攻关取得新进展,“旱地绿色智慧集雨补灌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而榆林市横山区就是这一技术的受益者。
通过实施全覆膜深沟探墒旱作技术集成、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等技术,2024年,横山区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2.747万亩,涉及10个镇办25个村,投资5610万元。2025年,横山区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总实施面积将达到3.428万亩。
“我们致力于把项目建成‘设施配套、土壤肥沃、高产优质、全面节水、生态和谐’的示范样板,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横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介绍说。
据项目区测产结果显示,通过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旱作集成技术推广项目,2024年横山区高粱平均产量为401.85㎏/亩,增产22.0%;谷子平均产量为229.3公斤/亩,增产30.9%;玉米平均产量为467.7公斤/亩,平均亩增收350元。
特色农业 助力乡村高质量振兴
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既可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又能促进乡村产业和乡村振兴。
在陕西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了打造“1+8+N”农产品加工产业格局目标。2024年,陕西8条省级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480亿元,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其中,畜禽肉类是陕西8条省级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之一。
靖边县中山涧镇肉牛养殖示范园 图片来源靖边县委宣传部
中山涧镇肉牛养殖示范园作为榆林市靖边县“一镇一园”项目的典型,园区内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圈舍和300余头黄白相间的西门塔尔牛,已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产业新景”。
“示范园采取‘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专业养殖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运营。目前,全镇 10 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80多户,户均年收入达到 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突破 15 万元。”中山涧镇镇长马志宏介绍。
此外,中山涧镇以“山地牛肉”为切入点,通过线上直播等创新方式,提高“中山涧镇山地牛肉”知名度和品牌力,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协作共享,实现联农、惠农、富农目标,誓要用不服输的“牛劲”,趟出一条肉牛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横山区羊产业 图片来源横山区委宣传部
在榆林市横山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旋律,则在一阵阵“咩咩”声叫中。
作为当地发展的核心工程,横山区已初步建立起覆盖饲草种植、种羊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追溯体系。截至2024年年底,横山区羊子饲养量295.2万只,全产业链产值达46.98亿元,养殖户人均纯收入达4.67万元。
“2025年,我们将推进产业园升级、进一步开拓市场、实施优化供应链工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陕北白绒山羊优质种质资源为抓手,做强羊肉产业、做优羊绒产业、突出‘细绒双羔’种业,提升横山‘绒衣肉羊’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形成全国羊种、羊肉和羊绒‘三羊开泰’新高地、‘三产融合’新格局。”横山区羊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向规模经营要单产,依托单产提升项目,粮食单产实现逐年提升;向特色农产品种养要产业,依托特色产业促进振兴,乡村锦绣画卷日新月异……三秦大地,“三农”图景满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