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黄陵县轩辕庙的春日暖阳下,一株参天古柏舒展着苍劲的虬枝,斑驳的树皮诉说着五千年的沧桑岁月。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仅有5株,且全部生长于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其中,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和老君柏三株“绿色文物”更是扎根于黄陵县这片拥有厚重历史的土地。
4月4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走进延安市黄陵县,在千年古柏的年轮里触摸历史回响,探寻黄帝手植柏这棵“活化石”如何被滋养了5000年?
黄帝手植柏
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而在桥山山麓的轩辕庙院内,有一株柏树,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栽植。
这棵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的黄帝手植柏,以19.5米的身高、8.6米的胸围巍然矗立,与中华文明史同龄。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在桥山亲手种下这棵柏树,并立下禁令,开创了中华民族植树护林的优良传统。
2023年,在全国“双百”古树名木推选活动中,黄帝手植柏荣获“最美古侧柏”称号,黄帝陵古柏群也被评为“最美古树群”。它不仅是一棵古老的树木,更是华夏民族生态保护意识起源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
“黄帝手植柏之所以保存得这么完整和健康,除了它自身良好的长寿基因以外,和历朝历代的保护也是分不开的。”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说道。
根据《黄帝陵志》,元朝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措施十分有力。因为曾有斫伐桥陵内柏树林木之事发生,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帝圣旨:据见告省会,给榜文常训,张挂禁约,无得似前骚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治罪。明代对黄帝陵及其生态环境实行重点保护,并免除黄帝陵的地产粮税。明太祖朱元璋降旨:黄帝陵设立五品护陵官二人。后来逐渐演变为黄陵县令即为护陵官,对保护桥山古柏起了良好作用。清代亦较注意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政府曾屡次提倡栽植古柏树,养护古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护桥山古柏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1984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70万元修缮黄帝陵,给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以及树龄在2000年以上的13棵古柏,做了铁围栏和砖砌围栏。
黄帝手植柏全貌 视频制作 吴娜
如今,古柏保护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眼下,古柏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技术手段、日常管护越来越好,通过对古柏的根系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树木雷达全方位检测,古柏根系密度和树冠茂盛程度明显增加。”李小军介绍,据主要植物学指标表明,黄帝手植柏目前生长状况稳定向好。(文/图 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