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榆林市靖边县三岔渠,工程机械的轰鸣声与村民的劳动号子在梁峁间激荡回响。站在曹崾崄村的山梁上俯瞰,推土机正沿着等高线雕琢出层层叠叠的生态肌理,村民们肩扛山楂树苗穿梭于坡塬,一幅“保水土、兴产业、富乡村”的振兴画卷,正以绿色为底色在黄土高原上徐徐铺展。
攻坚克难,筑起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作为靖边中部梁峁涧地区的典型村落,曹崾崄村曾长期饱受水土流失之苦。过去,全村大面积土地因水土侵蚀变得瘠薄荒芜,每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沟壑纵横交错,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与村民生活质量。如今,随着省级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的落地,375万元专项资金如及时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态修复的新希望。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我们采用‘梯田固土+林草锁边’的立体治理模式。”项目负责人指着半山腰的作业面介绍道,“在6.25平方公里的治理区域内,规划建设947亩机修梯田,整修5公里田间道路,并种植1656亩水土保持林。”目前,机修水平梯田已基本完工,曾经破碎的坡地正逐渐变身成为保水保土的“聚宝盆”。村支书老王感慨:“以前总觉得水土保持是面子工程,现在看到梯田能保墒、道路通农机,才明白这是实实在在改善民生的大好事!”
全民参与,家门口端起“生态饭碗”。在山腰的植树现场,村民张大叔一边熟练地栽植山楂树苗,一边笑着说:“以前种地靠天吃饭,收成没保障。现在好了,参与水土治理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修好的梯田还能增产,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新整修的5公里生产道路直通田间地头,农用三轮车可以直接开到每一块田地,真正实现了“建设即受益”,让村民切身体会到“自己的山水自己治”的主人翁获得感。
谋篇布局,生态筑基赋能乡村振兴。在曹崾崄村,水土保持工程不仅是生态修复行动,更是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3.5公里生态围栏划定封禁修复区域,4400亩稀疏林地将通过自然演替重焕生机。6451株山楂树苗种下的不仅是绿色屏障,更是未来的“红果产业链”——预计三年后挂果,年产鲜果可达50吨。与此同时,生态改善带来的林下经济潜力也正在释放,为生态养鸡、林下药材种植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看,项目的生态效益同样显著。据测算,工程全面建成后,年减少土壤流失量可达2.3万吨,区域蓄水能力提升45%,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将彻底转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夕阳西下,新栽的山楂树苗在春风中摇曳,施工车辆仍在忙碌穿梭。曹崾崄村这场“生态突围战”,不仅筑起了抵御水土流失的坚固防线,更开辟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文 白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