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上,指导老师在讲解钩针技艺要点。
一根银线穿起增收路,千年技艺激活治理力。4月25日,在长安区五台街道西街社区活动中心,钩针穿梭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30余名“她创工坊”的成员围坐桌前,在陕西合力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将彩色毛线变成憨态可掬的玩偶、玲珑精巧的挂件。
这场由社区联合长安区人社局、职业院校打造的民间工艺品制作培训班“她创工坊”,正以“非遗+就业”的创新模式,为辖区女性打开“家门口”就业的新可能。
让宝妈实现从家庭主妇到手作匠人的转变
“手腕要稳,指尖放松,看,这样钩出的花瓣才立体。”钩织老师握住新手妈妈姚莹春的手,演示着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的融合。曾因照顾孩子困守家庭的姚莹春,如今正专注地编织着萌趣安抚玩偶。“每一针都藏着对宝宝的爱,更织出了自己的价值感。”她说。
轮椅上的惠慧娟则低头雕琢草莓挂件,翠绿的萼片与鲜红的果实在她手中逐渐成型;带着二宝上课的王娟边哄娃边钩织向阳花,指尖翻飞间,金黄花瓣仿佛沾满春日阳光。
记者了解到,社区孵化的“她创工坊”创新采用“理论+实操+订单”模式,将非遗钩织、编织技艺拆解为标准化生产流程,对接文创企业订单需求。从手抖着起针到独立完成立体编织,这些曾被家务缠身的女性,在“她创工坊”课堂里完成了从家庭主妇到手作匠人的身份转变。
据社区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4月首期“她创工坊”培训班开班以来,已有100余名女性报名,今年4月24日开始接收订单后,30名女性预计人均月增收500元~1000元。
“她创工坊”正成为社区治理的柔性引擎
在毛线与钩针的碰撞中,传统技艺正焕发新生机:憨态可掬的唐妞玩偶、古韵十足的编织书签……这些融入现代审美的手工艺品,即将走进文创市场,让千年非遗从博物馆走向日常生活。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创工坊”正成为社区治理的柔性引擎,妇女们接过的不仅是订单合同,更是参与社区事务的“金钥匙”。
“我们计划将工坊成员纳入妇女议事会,让她们在技能传承中同步参与基层治理。”社区负责人表示,“她创工坊”将串联起技能培训、文创生产、公益服务等多元场景,让女性从社区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合伙人”。从飞针走线的手作课堂,到共商共治的议事现场,一针一线间,既织就了女性的经济独立梦,更编织出基层治理的温暖“同心圆”。
如今的西街社区活动中心,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五颜六色的毛线上,映照着女性们专注的脸庞。当非遗技艺遇见现代就业需求,当家庭主妇变身社区治理主角,这场充满温度的“指尖革命”,正用传统工艺的经纬,编织着新时代女性的多彩人生。(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