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赵璐:以语言为纽带 让更多泰国人了解中国
来源:西安日报  |  2025-06-30 12:01:57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赵璐:以语言为纽带 让更多泰国人了解中国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630115003

赵璐和孩子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在泰国春武里府旧罔县,一段10个多月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经历,给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研二学生赵璐留下了一段宝贵的记忆。

  从家乡到异国,从学生到老师,从热爱而忐忑到投入且享受……种种变化让赵璐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这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经历,通过教中文这个纽带,我认识了泰国,也让更多泰国人了解了中国。在和泰国的孩子、老师还有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善意和爱。”赵璐说。

  泰国人对中文的重视出人意料

  去做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是赵璐一直以来的愿望。2024年5月,通过层层选拔,她进入泰国春武里府旧罔县的公立文益学校。

  公立文益学校是一所颇有历史的华文学校,1944年由旧罔县本地泰国人和华侨华人共同捐款创办。

  学校设有幼儿园和小学部。和赵璐一起做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还有来自云南和安徽的3位大学生,她们主要教授幼儿园至小学六年级的中文课。

  赵璐告诉记者,她每天有4节课,围绕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教孩子们拼音、造句、会话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课等内容。

  让赵璐意外的是,在公立文益学校,中文课不是兴趣课,而是必修课。每个班每天至少有两节中文课,每天中午12:00至12:30是学生们固定的中文背诵时间。

  “班上绝大多数是泰国当地人。家长们很重视孩子的中文教育,有的学生甚至能写一手漂亮的中文字、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赵璐说,在学校里,中文老师像是班级的另一个班主任,每天和学生见面,根据课程进度布置作业。

  “让我感动的是,学生们的作业都写得很认真,我喜欢给他们的作业本上贴奖励贴纸,他们看到贴纸会很开心,变得更加认真积极。”

  街头巷尾的善意让人温暖  

  初到泰国,面对种种未知,志愿者们一度无所适从。

  在泰国待久了之后,赵璐发现孩子们、老师们甚至校外的人们对他们非常友善,这种街头巷尾时不时传递来的善意,让志愿者生活更加美好起来。

  校园里,赵璐收到的爱心礼物让泰国老师羡慕不已。“我每天都能收到小惊喜,一包卡通贴画、一包小零食、一个拥抱等等。吃午饭的时候,孩子们还会把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塞进我嘴里,让我也尝尝,让人觉得心里满满都是爱。”

  “孩子们的热情和友善也感染了我。看着他们眼神中闪烁着的光芒,我更坚定了要做一名好老师的决心。”

  当地人对中国老师的热情也让她受宠若惊。

  “我们经常去附近一家便利店买瓶装水,每次去店员都会热情打招呼,用中文说‘老师好’,问我们要大瓶水还是小瓶水。”赵璐说,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去菜市场,当地人看到她和同伴,也会远远地就说“老师好”。

  种种编织进生活的善意,成了赵璐志愿者经历中最温暖的底色。

  从拜师节、祈月节到英歌队  

  体验当地特色文化,是赵璐做志愿者的日子里非常喜欢的事。拜师节、祈月节、春节……这些节日和国内有渊源相近的熟悉,又传递着不一样的泰国风情。

  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传统,泰国也是如此。泰国每年有两个“教师节”,一个教师节和一个拜师节。

  教师节在1月16日,这一天是全国学休日,目的是使学生和公众记住教师在人们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拜师节则一般定在每年的6月,各个学校可以自行选择六月的任何一个星期四作为拜师节。

  去年6月13日,刚来泰国不久的赵璐就碰上了公立文益学校的拜师节。那一天,全体学生齐聚礼堂,手捧精心制作的捧花等,来到成排端坐的老师们面前俯身行礼,将花束献给老师,表达对老师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

  也正是这次拜师节,让赵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生,此时,肩上还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对应着中国人的中秋节,泰国人过祈月节。她介绍:“人们参拜月亮、吃月饼、吃柚子,跟我们的习俗很像。祈月节非常隆重,整个旧罔县张灯结彩、欢天喜地。泰国老师还让我帮她们提前从国内网购了汉服、旗袍等服饰,穿着华服迎接节日。”

  赵璐回忆道,节日那天,街道两边摆满各式各样的摊位,摊主们热情地吆喝,熙熙攘攘的人群,让祈月节气氛感满满。店铺、家庭会在路边设置拜月台来参拜月亮。学校也精心布置了拜月台,学生们纷至沓来,满怀敬意地进行拜月仪式并许下虔诚心愿。

  过春节也是如此,这一天人们会穿得非常喜庆,孩子们会穿红色的衣服、佩戴红色的发饰,校长也会嘱咐他们几个志愿者老师“穿得美美的”。

  让赵璐印象更深刻的是学校的英歌队。

  春武里府旧罔县有很多潮汕籍华人华侨移民,多到会潮汕话也可以在当地畅行无阻。伴随着他们的到来,英歌舞也被带到了当地,公立文益学校就因英歌舞闻名泰国。

  “每周三、周五放学后,孩子们就会聚集在学校运动场上开始他们的训练。看着他们的训练,当地华人华侨心底里的故土情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突然就有了鲜活的模样。”赵璐说。

  英歌成了共同语言,这支英歌队也成了连接中泰文化的桥梁。他们不仅受邀前往曼谷文化中心表演,将潮汕英歌舞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国际友人,还与广东普宁的英歌队建立了交流往来,携手共同传承发扬英歌舞文化。

  “不到一年的志愿者时光,让我十分留恋,在教中文的日子里,孩子们和当地人给了我热情和动力。”赵璐说,未来她还会回去看看,看看可爱的孩子、善良的人们和这个留下她青春印记的地方。(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雪妮)

编辑:高岗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